山丘层峦迭嶂,进村公路穿梭在郁郁葱葱的山林里,婉转曲折。来到三江侗族自治县同乐苗族乡净代村已将近中午,村里房屋鳞次栉比,炊烟袅袅,乡间小道交错相通,不时还听到鸡鸣声,一幅和谐安宁的乡村美景映入眼帘。
净代村地处高山,环境幽美,却被隔绝在大山里,经济发展一直落后,2015年精准识别时全村建档立卡贫困户达374户1582人,贫困发生率高达63.52%,是广西极度贫困村,也是县级挂牌作战村之一。近年来,在党和政府的帮扶下,净代村闯出了一条脱贫致富路子。
因地制宜,激活产业发展活力
看着土鸡一天天长大,也到可以出栏的时候了,作为致富带头人卜老友心里的忧愁也一天天散去。养鸡对于净代村来说,不是个新鲜事,但是规模养殖还是存在一定困难。“鸡生病怎么办?”“卖不出去怎么办?”“养鸡真的能致富吗?”……一串串问题,让这个年轻人也有过犹豫。
“我现在已经卖出300多只了。收入有2万余元。”卜老友一边忙着喂鸡一边高兴介绍说。曾经的贫困户,现在是村里的致富带头人。2018年他参加了致富带头人培训班,回来后他就下定决心,一定要改变现状,于是他多方考察学习,2019年在本村的高山上建起了一个土鸡养殖场,养起本地小脚土鸡670多只,收入达到2万多元,一家人于2019年实现脱贫,并带领村里10户贫困户通过养鸡脱贫致富。
如今,为了品质做得更好,卜老友试着推行土鸡自孵、林下散养的方式。“今年我的养殖场有1千多只鸡,母鸡孵化也足够了,虽然没有人工孵化效率高,但是我们还是希望能够确保货够‘土’。”卜老友说到。
像卜老友一样,村里有100多户农户进行土鸡养殖,养鸡也成了该村的主导产业。为了确保如期脱贫,净代村在产业选择上,选择了养鸡、种植食用菌、豆角等符合本地的“短平快”产业,并科学发展“立体生态养殖”模式,利用茶叶地,豆角地,杉木林等养殖土鸡,实现一地多收。如今净代村发展养殖土鸡达50000多只,种植油茶1000亩,种植茶叶800亩,发展稻螺综合种养150亩,全村特色产业覆盖率已达95.59%。
先锋引领,培育党员带富能人
净代村长期被隔绝在大山里,群众文化水平普遍偏低,思想观念比较落后。要发展首先要从村两委班子抓起,从党员抓起。
“选派到净代村任职党支部书记既是机遇,也是挑战。”净代村党支部书记吴兴豪说道。为了能够尽快啃下净代村这块硬骨头,2019年这个90后的年轻干部被乡里选派到净代村担任村党支部书记,为村里带来了很多新的思想。
“经过大半年的努力,我们村20亩豆角种植基地已经完成采摘,带动6户贫困户户均增收6000元。”净代村副支书姚永祯说,他是村干部也是一名党员致富带头人。今年,净代村组织党支部外出调研学习,回村后认真研究,结合本村实际,采取“党支部+党员致富带头人+贫困户”的模式带动贫困群众脱贫致富。目前村里共培育了5名党员致富带头人,带动10户贫困党员以及50多户贫困户通过种养殖脱贫。
龙老站就是这种模式下带动的一户贫困户。以前龙老站一年散养土鸡40来只,全年销售额也就2500元左右。今年通过村里统一技术指导和保价收购,他扩大了养殖规模,如今养殖数量已经达到150多只,养鸡收入增加到9000多元。
由于采取“村党支部牵头、党员能人带动、贫困户参与”的方式,净代村的产业得到了健康发展。截至目前,该村通“党员先锋引领”辐射带动贫困户发展产业,户均增收5000元以上,助推村集体经济收入11.5万元,为全村脱贫摘帽奠定了产业基础。
结对帮扶,激发脱贫内生动力
开往山上的产业路通了,净代村先后在山上发展了产业。沿着新开的产业路往山上爬,两边尽是杉木、茶叶等经济园,在土鸡养殖场里,一只只土鸡忙着觅食。
“在吴川市和后盾单位的帮扶下,我们村先后建起了8个养鸡场,20亩豆角基地,15亩林芝基地。”净代村委主任代老根介绍说。今年,净代村通过结对帮扶,国家移民管理局帮建设20亩豆角基地,吴川市帮建设4个有规模的养鸡特色产业基地,县林业局帮建成15亩林芝基地。
“要我们自己建起这么大规模的养殖基地,没有资金也没有人敢做。我在这里工作,既可以学到养殖技术,每月还可以有2000多块钱。”基地管理员姚老辉说。今年村里通过第一书记10万经费购买鸡苗作为集体经济经营,以合作社统一管理的方式,聘用姚老辉等6户贫困户管理,每户增收1.5万元。
目前,该村采用“后盾单位(公司)+村民合作社+农户”的销售方式,与村民签订协议,统一指导技术,村民负责种养豆角、灵芝、鸡、鸭等,由合作社保价收购,再由合作社对接联系后盾单位采购、助销等,确保销路,给村民吃了“定心丸”,大家纷纷参与产业发展。净代村也搭乘上了脱贫致富“快车”,目前净代村剩下的7.41%未脱贫人口“八有一超”已全部达标。(兰泽兵、龙林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