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秋时节,广西忻城县红渡镇六纳村桑蚕示范基地的工人们正有序地忙碌着。他们要将100多张四龄蚕装上船,送到河道两旁六纳村和六蝶村的蚕农。来自六蝶村48岁的贫困户樊秀云边装船边说,自来到基地务工以来,她每月有3000多元的收入。她的爱人在家里养从基地买回去的四龄蚕,既能照看农田每月也有2000元左右的收入,已实现脱贫目标。“真是当年栽桑,当年养蚕,当年脱贫!”樊秀云高兴地说。
打造“两基地一平台”,传统产业焕发新生机
位于红水河下游的忻城县素有“桑蚕之乡”的美誉,桑蚕产业历史悠久。全县桑园种植面积达25.8万亩,位居广西第二。但多年来,传统养殖蚕病多,蚕茧质量差,群众增收难的问题始终影响着桑蚕产业的健康发展。
为改变人蚕共居的传统种养模式,2019年,粤桂扶贫协作的对口帮扶单位广东信宜市,统筹安排粤桂扶贫资金、信宜市社会帮扶资金共计300万元,联合保利集团与中丝集团,与广西时宜农业科技有限公司合作,引入河池学院技术团队,打造红渡乡六纳村、古蓬镇上浪村两个桑蚕产业示范基地和提供技术支撑的“智慧蚕业云平台”,探索“两基地一平台”桑蚕产业发展模式。
古蓬镇上浪村桑蚕产业示范基地为蚕农发放四龄蚕。穆德爽摄
“因为天气潮湿,以前养了几批蚕都没成功。现在,通过基地的技术人员在云平台上进行监控指导,不仅蚕成活率高,而且蚕茧质量个个好。”61岁的六纳村贫困村民蓝利香说。
据河池学院桑蚕产业技术专家安慧介绍,为加大种桑养蚕技术推广和技术培训力度,“智慧蚕业云平台”采取远程可视、语音交互及微信或短信提醒等方式,实时指导农户在自家蚕房进行标准化养蚕,在线帮助解决桑蚕种养问题。两个示范基地可实现小蚕共育、大蚕养殖、上簇、摘茧等工序的标准化饲养,从蚕种孵化到出茧进行一条龙产业生产。目前,基地蚕病全年死亡率控制在5%以下,蚕茧产量提高一倍以上,且可以达到缫制5A级生丝标准,彻底解决影响桑蚕产业发展的技术壁垒。
探索桑蚕产业扶贫模式,群众得“五金”
为拓宽困难群众增收渠道,基地采用“龙头企业+村民合作社+村党支部+贫困户”的扶贫产业模式。贫困户可以通过出售桑叶、车间务工、合作社分红、饲养优质四龄蚕售茧、政府桑蚕产业补贴等,得到“五金”收益。同时,龙头企业每年将按总投入经费的8%向村委支付租金,大大增强村集体经济的“自我造血”功能,有效破解蚕农参与现代桑蚕种养的组织管理及利益分配等难题。
“省去了小蚕饲养环节,我们从基地买回四龄蚕,10天左右就能结茧售茧,投入100多元收入1500元左右。”古蓬镇上浪村69岁的村民韦凤彬高兴地说,她今年靠养四龄蚕已经收入近两万元。
上浪村蚕农韦凤彬饲养的四龄蚕10天左右就能结茧售茧。李景裕摄
为实现村民收益最大化,上浪村成立现代化养蚕合作社,合作社入驻示范点养蚕,贫困户可按务工天数和提供桑叶重量获得一定比例的分红。目前,两个基地已助力古蓬、北更、遂意、红渡四个乡镇的4000多户蚕农实现增收。其中,200多户贫困户通过采摘、售卖桑叶及务工获得稳定收益。“之前农户没有技术,小蚕成活率不高,蚕农收成减半。现在,合作社用标准化蚕房共育小蚕,成活率高达98%以上。每到发蚕日,蚕农们都会排起长队,早早来等候。”合作社负责人黄克敏说,以2亩桑园计算,每户贫困户“五金 ”叠加全年可获得稳定收入超3万元,单月最多可获6000元。
小产业大作为,全产业链项目更显优势
六纳村现有耕地面积1592亩,其中桑园面积达到1100亩。全村共有644户2221人,其中种桑养蚕农户544户,占84.47%,种桑养蚕是农户家庭收入的主要来源。
因六纳村桑蚕示范基地临近红水河畔,基地因地制宜采取船运的方式发蚕。每次发蚕日,蚕船都要载运100多张四龄蚕送到河畔蚕农手中。“很多村庄依河而建,水运除方便快捷外,更重要的原因是河面凉爽,船行平稳,能减少很多陆运中不确定因素,提高蚕成活率。”安慧说。
六纳基地负责人鲁霞介绍说,基地主要以培育生产优质蚕种为主,养蚕产茧为辅,目前六纳基地可年产4龄、5龄优质蚕种20000张,经济收入700万元左右,形成了企业与蚕农双赢的产业发展态势。
红渡乡六纳村桑蚕产业示范基地的四龄蚕正装船待发。蒋汉辉摄
栽桐引凤。忻城县减贫益贫的成功实践,为桑蚕产业插上了腾飞的翅膀。目前,信宜、忻城两地乘势而进,携手协作成功引进桑蚕茧丝绸全产业链项目落户忻城。信宜驻忻城粤桂扶贫协作工作组组长陈波介绍说,该项目的引进将打造全国单体最大的茧丝绸产业园区,项目占地1610亩,建成投产后,年耗茧达10万吨,年产生丝1.5万吨、真丝绸1.5亿米、真丝绸制成品7500万件套,可实现年产值超百亿元;可提供15000人直接就业岗位,预计将带动引领全县15万人以上从业。忻城县传统的桑蚕产业通过粤桂携手共建, 正在焕发新生机。(穆德爽、张龙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