覃塘区开展学生劳动教育纪实:弘扬劳动光荣主旋律

2020年10月22日10:04  
 

秋风送爽,贵港市覃塘区樟木镇三中的百香果园果满枝头,七年级2001班的学生在果园里清除杂草,有说有笑,充满着劳动快乐的气氛。这是覃塘区开展学生劳动教育的一个日常场景。

要使红旗飘万代,重在教育下一代。覃塘区关工委执行主任韦裕康在接受记者采访时说,自2013年秋季期起,覃塘区各中小学校开始开展爱学习、爱劳动、爱祖国的“三爱”教育,把劳动教育纳入学校教育重要工作体系,坚持劳动课堂教学和劳动实践相结合的育人机制,规定中小学校劳动教育课每周不少于1课时,对学生每天的课外校外劳动时间作了明确规定。覃塘区逐步完善劳动教育经费投入机制,并健全劳动素养评价制度,将劳动素养纳入学生综合素质评价体系,作为评优评先的重要参考和毕业依据。

覃塘区关工委和教育部门抓好劳动基地建设,各学校闻声而动,开展“造地”运动,开垦校园闲置荒地,或租赁附近农户的土地。如覃塘三中在学校附近租赁农户土地6亩作为劳动基地。据覃塘区教育局副局长黄强介绍,截至目前,全区157所中小学校全部建立了劳动基地,面积达1000多亩。

为了提高劳动教育质量,该区加强师资队伍建设,建立了一支专兼职劳动教育师资队伍。各学校建立起由生物老师、班主任担任劳动教育课的劳动教育教师队伍,全区共有800多名劳动教育教师。每个学期,该区教育局组织他们到示范基地培训学习,不断提高教学水平。一些学校还根据实际自编劳动教育教材。

覃塘区充分发挥老干部、老战士、老专家、老教师、老模范的作用,聘请“五老”人员作为学校劳动基地的指导员。如黄练镇第一初级中学聘请自治区劳动模范、高级农艺师、养蚕专家谢寿泳作为学校“蚕桑基地”建设指导员。据了解,全区共聘请160多名“五老”人员担任劳动基地指导员,做到每个学校至少1人以上。

覃塘区邀请专家到现场教学,增强劳动课教学的现场感,提高劳动课的教学水平。如覃塘街道第一初级中学邀请茶叶种植专家到学校的茶园授课,讲授种茶技术要领,让学生体验采茶、泡茶、品茶的过程。不少学生说,在劳动基地上课很有趣,能学到很多劳动技能和科学知识。

学生们用勤劳的双手创造物质财富的同时,精神上也收获颇丰。

汗水浇出丰收果。樟木镇第三初级中学的百香果园,果树生长葱郁,一个个百香果像小铃铛一样挂在藤架上。校长李世地介绍说,果园年产果达7500多公斤,鱼塘年养鱼4000公斤。今年该校收获玉米500多公斤,学校把学生的劳动成果煮成玉米粥供师生一起品尝。覃塘区不少学校每年度开展种养成果大比拼,晒出学生的劳动成果,定期开展劳动成果展销活动,学生把劳动成果拿到学校“小集市”出售,所得收入作为班级公益经费。据黄强介绍,目前,全区各学校劳动基地种植作物有蔬菜、瓜果、茶叶、甘蔗、桑叶、中药材等;养殖方面,有鱼、鸡、鸭等。

汗水打造出品牌特色,形成了“一校一品”特色校园文化。蒙公镇民族初级中学营造浓厚的壮家农耕文化,收集壮族农耕工具,在校园里办起了“那(壮语里农耕的意思)文化博物馆”;覃塘街道第一初级中学通过茶园基地建设发展起“茶文化”;东龙镇初级中学通过生态种养园营造了“生态文化”;蒙公镇古山小学种植壮药,并办起小“壮药馆”;大岭乡中心小学发展七彩中草药园;樟木镇第三初级中学开发了百香果基地等。这一个个品牌,弘扬了劳动光荣、创造伟大的主旋律。

劳动,让学生动手实践,出力流汗,接受锻炼,磨炼意志,培养了学生正确的劳动价值观和良好的劳动品质。劳动教育实践在达到以劳树德、以劳强体、以劳育美的同时,也起到了以劳增智的作用。多年来,覃塘区的教育质量连年位居贵港市前列。最近,广西关工委主任张少康到覃塘区调研,高度评价该区学校劳动教育取得的成果。(记者 梁时来 通讯员 何嘉嘉)

来源:贵港日报

(责编:王勇、许荩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