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校园到田园 一所大学的扶贫担当

——广西科技大学脱贫攻坚帮扶纪实

2020年10月03日18:18  来源:人民网-广西频道
 

村级党组织建设坚强有力,村“两委”阵地建设成效显著;村屯道路更加通畅、村容村貌更加干净整洁,村里还新建了老人活动室、图书阅览室等,村民们休闲运动有了好去处;田螺、五黑鸡、构树鸭、柑橘、罗汉果等种养殖特色优势产业发展势头良好,贫困户及村民的“钱袋子”慢慢鼓了起来……

学校获2016—2017年度广西“美丽乡村”建设工作“先进后盾单位”称号,2名“第一书记”获柳州市“最美第一书记”称号,2名“第一书记”被柳州市评为“百佳工作队员”,1名“第一书记”获“全区优秀贫困村党组织第一书记”称号。截至2019年底,学校帮扶的6个村已有5个脱贫。

2020年6月,广西科技大学作为融安县定点帮扶单位,获自治区通报表扬。这是一份广西科技大学扶贫工作“成绩单”,也是一所大学的“扶贫担当”。

帮钱帮物,不如帮建一个好支部

“刚到村里,我遇到的最大困难是语言问题,不会讲当地话。”广西科技大学计通学院团委书记黄洪雷至今记得刚到泗顶镇寿局村任“第一书记”时的“艰难”情形,身为北方人的他,语言和生活习惯与当地十分不同,但他在学校和村“两委”的支持下,用1个月的时间走访了全村14个屯的贫困户,与村民同吃同住,从最开始的听不懂不会讲当地话,到现在不仅能讲当地话,还能听懂简单的壮话,成为村民喜欢的“黄书记”。

帮钱帮物,不如帮建一个好支部。学校坚持以党建带扶贫,注重引导“第一书记”加强基层党组织建设,努力把致富能手培养成党员,把党员培养成致富能手;进一步加强帮扶村“两委”的凝聚力,把党建和精准扶贫拧成“一股绳”,使基层党组织真正成为精准扶贫的攻坚堡垒。5年来,学校先后选派责任心强、能力突出的2名正处级干部到扶贫点担任工作队长,14名科级干部到定点帮扶村担任“第一书记”。他们承载着组织的期望与基层的盼望,克服各方面的困难,扎根基层,吃苦耐劳,敢于担当,成为推动扶贫村发展的领路人和群众认可的贴心人。

“陈书记处处为我着想,我很感激他。现在大家都讲有困难找陈书记。”泗顶镇三坡村里村屯村民黄昌标谈到“第一书记”陈群时,眼里满满的感动。他的妻子患有尿毒症,上有近90岁的父母需要赡养,下有儿子读高职,女儿读高中,自己早年外出务工腿部受伤,不能干重活。在驻村“第一书记”陈群的帮扶下,2018年获得1套70平米易地搬迁住房。陈群看到其住房在一楼的便利条件,又帮助他创办社区便利店,并扶持他发展池塘养鱼、柑橘和绿壳蛋鸡养殖等产业,有效地防止了他家返贫。“现在操心的事情比过去多了几倍。在危房改造过程中,有些贫困户不愿建新房,需要反复做工作,有时半夜下雨,担心房子塌,立即爬起床去看。现在他们都住上了新房,悬着的心才落地。”西岸村“第一书记”刘平华驻村以来,扎实推动“两不愁三保障”和“安全饮水保障”等工作,把群众的冷暖放在心上,西岸村贫困发生率由2018年的15.9%降至现在的1.92%。

村委成了村民向往、愿意常来的地方

站在融安县泗顶镇三坡村村委大院门口,映入眼帘的是修整得干净整洁的两层办公楼,楼体外墙上“不忘初心、牢记使命,永远跟党走”13个大字格外醒目。村级组织牌匾、门牌、信息公开栏、宣传栏等,村“两委”的有关规章制度、分工职责、工作承诺书等也全部上墙,方便村民办事。党员活动室、档案室、书屋等应设尽设,村委已经成为三坡村党员干部群众的政治中心、议事中心、宣传中心、学习中心、活动中心,村干部办公有了“稳定的家”,党员活动有了“像样的家”。

“我刚到这里时,村委还不是现在这个样子呢,有点破旧,还是土路,设施也不完善,就连大门都还没有。”“第一书记”陈群回忆,“后来是通过学校的帮扶资金才改善了村委的办公环境,当时校领导也明确作出指示,要不断加强农村基层党组织阵地建设,推进村屯党组织标准化规范化建设。你看现在,办事有效率,工作有秩序,还被评为‘三面红旗’村,我们三坡村村委都变成了村民向往,而且愿意常来的地方了。”

类似的改变同样出现在广西科技大学定点帮扶的其他村屯。“每年‘三月三’,村民来村委唱山歌呢,唱得好的人还到镇里、县里,最后到南宁市参加山歌比赛了呢。”寿局村第一书记黄洪雷说起这些年来村委悄然走进村民心里和生活里的改变很是自豪。除了泗顶镇寿局村,泗顶、儒南村村委大院里也建起了大舞台,西岸村还把旧房修缮成村屯群众活动中心,供村民在农闲时开展唱山歌等休闲活动,既丰富了村民文化生活,也使村干部离村民们更近了。

从田园到校园 扶贫产品不愁销

做给村民看,领着村民干,帮着村民销,大力发展集体经济真正让贫困村屯得实惠。“学校提出支持柳州市百亿螺蛳粉产业,依托广西柳州螺蛳粉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发挥科研优势,促进贫困村集体经济发展计划,助推我们6个定点帮扶村集体经济项目——田螺养殖示范点建设。”潭头乡新桂村“第一书记”黎国举在学校的支持下,带领村民开展了20亩螺蛳养殖示范基地建设,以产业发展助力脱贫。除了田螺养殖,泗顶镇儒南村、泗顶村的柑橘种植,寿局村的罗汉果种植等产业发展实现造血式扶贫功能。

据了解,学校组织相关专家指导6个贫困村开展特色产业分析,在充分论证的基础上,学校投入专门资金用于扶持各村集体经济,指导各贫困村以“校村共建、村民互助”的形式建立“贫困户互助养殖生产组”,进一步实现贫困户集体增收致富。“得到群众的认可,村民的日子过得越来越好,这是最有成就感的事情。”儒南村“第一书记”罗杰驻村3年来,想群众之所想,找门路、跑资金,组建村里3个专业种养合作社和1个选果厂,发展柑橘种植,实施构树种养一体化项目,带动160多名贫困户就近就业增收,并通过入股种植金桔、金丝皇菊产业等不断壮大集体经济,使村集体经济突破10万元。

与此同时,学校通过“学校+定点贫困村专业合作社+贫困户”联动助推的扶贫新模式,在校内设立帮扶村农副产品销售点,深入对接帮扶村产业发展,解决农副产品销路问题,带动群众发展特色种植业和养殖业,强化村级专业合作社与贫困户的利益联结,发展壮大集体经济,推动贫困户脱贫致富和贫困村脱贫摘帽。学校工会还搭建定点帮扶村产销对接平台,引导干部职工自发购买贫困地区产品和到贫困地区旅游。工会按有关规定,在同等条件下优先采购当地产品,近年来采购金额大于本单位职工福利支出总额50%。受疫情影响,今年针对贫困县特色农副产品销售出现的困难,组织广大教职工参与消费扶贫活动,销售林下土鸡、构香鸭、融安金桔、沃柑、金丝皇菊等农副产品36.5万元,帮助贫困群众脱贫增收。

教育扶贫精准发力 求学路上一个不能少

“真地感谢蒋书记的帮助啊,女儿可以在融安高中读书了。”“不用谢,不用谢,这都是应该做的,有什么困难你就说,我们会尽全力提供帮助的。”到贫困户韦志达家中走访的泗顶镇泗顶村第一书记蒋伟昌笑着说。

去年,韦志达的女儿韦璇乐因一些心理问题萌生了退学的想法,得知这一情况的蒋伟昌就每天到韦志达家里找她谈心。刚开始韦璇乐情绪很抵触,沟通起来比较困难,但蒋伟昌并不放弃,通过她的同学、老师等了解相关情况,终于知道了她想退学的原因,并获得了孩子的信任。“她说想要换个环境读书,愿意返校当然是最好了,那剩下的事情由我来做。联系学校、教育局,和校方沟通,功夫不负有心人,这事就成了。”蒋伟昌回忆起这段经历时露出了欣慰的表情。

儒南村贫困户韦继谋16岁的女儿韦梦丽因不喜欢所学的专业,从柳州商业学校退学到桂林打工。“第一书记”罗杰得知这一情况后,通过电话数次跟韦梦丽谈心,劝她返校读书。做通思想工作后,韦梦丽提出要换一个她喜欢的专业读书。“她既然想读医学制药类的专业,我觉得我们学校附属卫校的药剂学专业就很适合她。在附属卫校的支持下,韦梦丽终于读上了她喜欢的专业,并且成绩很好。”罗杰到现在还时常联系韦梦丽,了解她的学习情况。

扶贫也需扶智,扶智更要扶志,两者必须扶实。学校为贫困生建档立卡,规范管理。建立专门的“一对一”帮扶工作档案,帮扶过程逐项记录在案,为精准开展帮扶工作做好有力数据基础。通过召开专题会议、个别谈心等方式帮助家庭贫困毕业生转变就业观念,关注贫困生的心理状况、就业诉求;对建档立卡毕业生有针对性地开展“一对一”就业跟踪指导和帮扶,优先推荐工作岗位,举办专场招聘会帮助学生就业;完善贫困生求职补助体系,助力贫困毕业生顺利择业就业。

学校还定期为贫困地区群众开展技能培训,构建二级单位与贫困村经济文化发展项目对口帮扶、教师与贫困生结对帮扶模式,将大学生社会实践引向贫困村的留守儿童和贫困儿童助学活动,为乡村提供全方位的智力支持。与此同时,学校24个二级党委(党总支)分组对应为6个定点帮扶村的后援单位,平均每2周就有1个后援单位下乡,开展慰问贫困户、资助贫困生、资助贫困户种养以及义诊、志愿者服务等活动,形成学校、二级单位、师生全校上下联动共同扶贫的良好机制。(宋海霞 相远方)

(责编:庞冠华、周雨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