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网
人民网>>广西频道>>专题集>>广西中医药大学>>要闻聚焦

遇见好书 千年壮医显独特风采

2020年06月09日12:25 | 来源:人民网-广西频道
小字号

壮医,是壮族先民在长期的生产生活实中,同疾病作斗争发展起来的民族传统疗法。如以壮药泡制成的药线,点燃后直接灼灸人体体表穴位的药线疗法,用针刺人体穴位,运用挤压或拔罐等方法使针眼出血的针刺放血疗法,或以鸡蛋或鸭蛋在患者一定部位来回滚动治病的滚蛋疗法等等。这些曾经散落在壮族民间简易有效的预防和治疗方法,如今经过改进和演变后,大部分收进了《中国壮医外治学》。《中国壮医针刺学》一书,则首次在理论层面上对壮医针刺术进行系统梳理、总结及提升,是第一部以文字记载并对壮医针刺穴位图进行系统和完整表述的壮医针刺著作,是对传统壮医外治疗法的传承与创新。《中国壮医外治学》《中国壮医针刺学》不仅诠释了壮医针灸与其它外治法是壮医临床诊疗的法宝,也极大丰富了壮医学的内涵,而且对壮医高级人才的培养有着积极重要的作用。

“因为我们壮族文化载体没有一个规范的文字,所以在传承的时候,我们很多时候都是口耳相传,就是师带徒,父传子,在这种传承的过程中有很多东西就就丢失了。”《中国壮医外治学》《中国壮医针刺学》作者、广西中医药大学教授林辰认为,在很长的时间,壮医就只是一些疗法和医药,没有形成系统的文字记载。

南宁市博物馆展示的西周青铜针。何世全摄

南宁市博物馆关于西周青铜针的介绍。何世全摄

青蛙是壮族的图腾,壮医针灸图使用的蛙人原型来源于壮族古老的花山崖壁画。林辰在书中写道:花山崖壁画是研究古代壮族社会生活极有价值的史料,其蕴含的社会内容是多方面的,其中也包括壮医学(含壮医针刺)的内容,从花山崖壁画的画像来看,壮族先民至少在当时对人体的解剖结构有了一定的认识,并懂得了通过舞蹈、气功等运动来祛病健身。

“一开始我们是把穴位点是点在人体的面,我没有画骨骼这些结构,后来发现因为壮医针刺选穴,在骨边,在骨缝里,所以我又进一步改进,又加上了骨骼这些结构,就让它表达得更加清晰一些。”《中国壮医外治学》编者之一黎玉宣说道。

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壮医药线点灸疗法。肖世艳摄

壮医针刺疗法是历代壮族劳动人民在长期与疾病做斗争中创造和提炼的一种自然疗法。中医文献、史志记载及出土文物考证等表明,壮医针刺疗法历史源远流长,但由于缺乏文字记载,其具体起源的时间已难以稽考。壮医针刺最初的起源就是植物刺,远古的时候壮族人因为生活的环境是比较封闭,而且是亚热带,雨多潮湿,天气炎热,所以这些人穿的衣服比较少,很容易被植物刺刺中,有些人有病有痛的时候,被植物刺刺中以后他突然反而会感觉到轻松一些,通过一定实践慢慢积累,刺能够治疗一些疾病。 据考证壮医针刺疗法至少已有2500年的历史,在许多广西出土的文物中,就有壮医药伴随壮族人民生活实践而产生的实物例证。如武鸣马头镇西周古墓出土的青铜针、贵港罗泊湾汉墓出土的壮族先民的医用针具,以及诸多壮族特产药物都证实了壮医药在历史上是客观存在的。

壮医针挑。肖世艳摄

由于缺少规范的通行文字,壮族先民的许多发明创造包括许多医疗技法如壮医针刺疗法等,都只能靠世代口耳相传。

从上世纪八十年代,广西中医学院(广西中医药大学的前身)的班秀文教授最先民间壮医进行整理,黄汉儒教授、黄瑾明教授等对壮医药进行了系统的挖掘整理,形成了基本的理论体系和规范的临床诊疗技术,1985年开始招收壮医方向研究生,2002年开始培养中医学(壮医方向)本科生,2010年壮医医师资格考试正式纳入国家医师资格考试范围,壮医成为继蒙、维、藏、傣四大民族医之后获得执业医师考试资格的民族医学。2019年起广西中医药大学招收民族医学壮医方向博士生。

自治区非物质文化遗产——壮医药物竹罐疗法。肖世艳摄

如今,壮医学体系不断完善,壮医学作为一门古老而新兴的学科,正以其独特的功能为人类的健康作出贡献。

近日,根据《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促进中医药传承创新发展的意见》精神,广西壮族自治区党委、人民政府印发《关于促进中医药壮瑶医药传承创新发展的实施意见》,将壮瑶医药作为中医药民族医药的特色和优势,加大投入和扶持力度,集中人力、物力、财力,重点对壮瑶医药基础理论、服务体系、人才培养、科技创新、产业发展、文化传承等方面加强建设,促进中医药壮瑶医药传承创新发展。其中特别提到“挖掘和传承中医药壮瑶医药宝库中的精华精髓。加强典籍研究利用,挖掘梳理中医药壮瑶医药的经典名方,建立中医药壮瑶医药古籍和传统知识数字图书馆。进一步完善中医药壮瑶医药理论体系。”(何世全)

(责编:张芳、许荩文)

分享让更多人看到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