扶贫路上守初心

——记广西现代化种桑养蚕的领路人陈国民

2020年07月10日17:07  来源:人民网-广西频道
 

陈国民(右二)为马来西亚考察团成员介绍工业化种桑养蚕模式。李景裕摄

“种桑养蚕是农民脱贫致富最快的产业之一,可以实现当年栽桑、当年脱贫、当年致富。”陈国民介绍说,自2016年,在南宁市邕宁区那楼镇三江村成立告祥时宜桑蚕产业示范园以来,那楼镇当年就有116名贫困户实现就业脱贫,目前,已辐射带动周边3个乡镇和南宁市34个贫困村以及周边县市4万多农户开展种桑养蚕,实现增收脱贫。

矢志不渝的桑蚕初心

陈国民来自浙江海宁,家族四代人从事种桑养蚕。2006年,陈国民子承父业从浙江来到广西后,就在广西扎下了根。

“‘世桑蚕看中国,中国桑蚕看广西’,广西有着厚天独厚的气候与土地资源的优势,目前蚕茧产量占全国总量的百分之五十左右。”来到广西后,陈国民发现,虽然广西很多地方都有种桑养蚕的传统,但大多沿袭传统的种养方法,导致种养规模小,蚕茧质量良莠不齐,大多数蚕农还处于贫困状态。为此,身为党员的陈国民下定决心,要用多年种桑养蚕的经验和技术改变这种现状。

“我先是建立一个小型的集约化桑蚕种养基地,作为应用推广的范本。”陈国民做事从不盲从,他说:“要带动广大贫困户脱贫,不仅要做出让人眼前一亮的样本,还要有好的参与模式。”

2016年,陈国民集约化种养的桑蚕模式受到南宁市邕宁区党委政府的青睐,他们邀请陈国民在邕宁区那楼镇的三江村创立示范园,用工业化的思维管理农业,将桑蚕培育、繁殖、推广、产品综合研发利用于一体,改变农户单打独斗的传统种桑养蚕方式,打造标准化、集约化种养的模式带动蚕农脱贫致富。

陈国民在平板丝车间为参观者介绍工艺流程。李景裕摄

共同富裕的脱贫使命

邕宁区很快就流转了1800亩的土地,建立邕宁区告祥时宜桑蚕产业示范园,陈国民带领技术团队全身心投入到示范园运营中来。

他们创新实施“公司+基地+合作社+扶贫车间+农户”的“动车式”产业扶贫模式。陈国民创办的广西时宜科技有限公司发挥“火车头”作用,引领蚕农转变传统观念,改变以往的人蚕混居、效率不高、劳动量大的种养方式,实施种养分离,建设标准化桑园和蚕房。同时,公司负责统一提供有质量保证的蚕种和桑苗,从小蚕、中蚕到大蚕全程技术跟踪指导,并实行蚕茧保价回收,使农户在技术、质量、销售等方面均有保障。示范园内共建有23栋“扶贫车间”,均实现机械半自动喂蚕和摘茧,既省时、省力又科学高效。

车间工人廖春年介绍说,按传统的农户养蚕方式,2个人一批只能管理1张蚕床,在“扶贫车间”里,2个人可以管理20张蚕床,而且蚕茧质量都能达到缫“5A”级生丝标准。

经过四年多的努力,目前桑蚕产业示范园已带动384人参与桑蚕产业发展,覆盖三江村贫困户和非贫困农户560户2250人实现增收脱贫。截至2019年底,示范园所在邕宁区那楼镇三江村贫困发生率从2015年的16.39%降低至当前的0.04%。三江村农户通过流转土地、园区务工、合作社分红等方式共有2711人,人均年增收2900多元,同比提高33个百分点。

看着蚕农过上好日子,陈国民的信心更足了。2019年,陈国民会同南宁市农业农村局,通过互联网云技术把南宁市34个贫困村纳入到告祥时宜桑蚕产业示范园,并同时成立南宁市贫困村桑蚕产业互助会,用“时宜智慧蚕业云平台”为这34个贫困村的示范园提供桑蚕技术帮扶,“一对多”破解的技术难题,确保标准化养蚕技术的推广和实施。

告祥时宜桑蚕产业示范园。何光民摄

丝路荣光的大爱传承

短短四年间,邕宁区那楼镇原来3000多亩以杂树为主的丘陵变成了桑树遍野的金山。2018年4月,在宜州召开的全国优质茧丝基地现场交流会上,告祥时宜桑蚕产业示范园“党组织+龙头企业+合作社+扶贫车间+农户”的经营模式,正式被国家商务部命名为“动车模式”,并将其确定为我国当前三大规模化集约化优质茧生产基地模式之一。

为使桑蚕产业规模化发展后劲十足,陈国民紧抓科技创新及成果转换,与广西蚕业技术推广站、广西河池学院等科研院校签订了产学研合作协议,创建企业工程研发中心,对桑蚕产业生产工具、设备、机器进行研发制造,目前已取得突破性进展。同时,公司与广西河池学院联合成立“时宜现代桑蚕科技实验班”,培养适合广西乃至全国的现代桑蚕产业专业技术人才队伍。

桑蚕产业的中国扶贫经验得到高度传播和认可,越南、东帝汶、柬埔寨、泰国等二十多个国家的政府官员和企业家也纷纷前来园区考察,陈国民也应邀到马来西亚、加纳介绍南宁桑蚕产业的扶贫经验。

春蚕到死丝方尽,扶贫路上守初心。陈国民带着浓郁的桑蚕情怀,将五千年蚕桑文化与现代工业文明有机融合,不仅趟出一条让农民脱贫增收的好路子,还让古老的桑蚕文化在丝绸之路焕发出新的生机。(穆德爽)

(责编:刘佳、许荩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