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山深处党旗红 石头缝里产业兴

巴马:注重党建引领 聚力脱贫攻坚

2020年06月15日11:50  来源:人民网-广西频道
 

人民网巴马6月15日电 车子在蜿蜒的山路上盘旋,路边往下是万丈深渊。从县城到弄烈村40公里,花近3个小时。这里地处滇桂黔石漠化区,生产生活条件极端恶劣是制约大石山区发展的最大瓶颈。

“路不通、信息闭塞是导致贫穷的主要原因,当上村支书后,我们党支部就下定决心带领群众先修路,1年不通,就2年、5年,一年接着一年干,每个屯至少通上砂路。”采访中,河池市巴马县弄列村支书唐文发告诉笔者,现在弄烈村98%自然屯通路,这些年来,村党支部带领群众开辟通的20多条、60多公里的通屯路,其中15条已经实现硬化水泥路。

广西巴马瑶族自治县属老、少、边、山、穷、库地区,素有“九分石头一分土”之称,全县人口30.5万,是国家扶贫开发工作重点县。2015年精准识别,全县有57个贫困村、14440户贫困户65167人,贫困发生率为25.5%。自2016年开展脱贫攻坚工作以来,巴马县坚持把党的力量挺立在脱贫攻坚前沿,充分发挥基层党组织战斗堡垒作用和党员先锋模范作用,精准发力,将全县604个基层党组织打造成群众看得见、离不开的战斗堡垒,为打赢脱贫攻坚战提供有力的组织保证。

加强支部建设,筑牢脱贫保障

农村富不富,关键看支部。在党支部的努力下,巴马县那桃乡民安村村部实现了美丽“蜕变”,该村利用建设县城连接高速路路口大道的契机,征收4亩土地新建公共服务中心,建成了占地面积为160平方米公共服务中心大楼、整齐的宣传栏和宽敞的篮球场、文艺活动舞台,党组织标准化规范化走在全县前列,村民们有了娱乐休闲的地方,脱贫致富的精气神也更足了。

党建阵地是建设服务型党组织的重要基础,在脱贫攻坚中更是意义非凡。巴马县将党建阵地标准化规范化建设作为重要的党建项目和重点民生工程,多渠道整合资金1.2亿元对全县未达标的96个村(社区)公共服务中心进行推倒重建或提质改造,新建的村级公共服务中心建筑面积每个均达到420平米以上。目前已有46个新建的村级公共服务中心投入使用。投入资金900多万元对新建的村级公共服务中心统一进行规范化建设,完善配套设施,不断提升基层阵地为民服务的整体功能。

为全面提升抓党建促脱贫攻坚质量和水平,巴马县采取“支部自建、党委促建、组织帮建、县委督建”四种方式,深入推进党建示范点创建工程,重点打造深圳巴马大健康合作特别试验区(党建引领重大项目建设)、新民社区易地扶贫搬迁安置点党群服务中心、燕洞镇交乐村党群服务中心、甲篆镇百马村坡纳屯党群服务中心、百林乡阳春村百灵休闲农业(核心)示范区党建示范、广西巴马丽琅饮料有限公司生产基地党建示范等6个特色党建示范点,全面提升党支部标准化规范化建设水平。

强化组织引领,激活乡村活力

组织领好头,党员争上游。巴马县委统揽全局,围绕“六好六强”即建好班子、加强核心,选好书记、配强领头,建好队伍、增强素质,发挥党组织的战斗堡垒作用和党员的先锋模范作用,推动各级党组织和广大党员干部深入脱贫攻坚一线创先争优;同时,将脱贫工作列入年度绩效考评工作体系,制定覆盖县、乡、村的考核考评办法,明确县、乡、村三级党组织书记为脱贫攻坚第一责任人,层层签订责任书,三级书记亲自部署、直接推动、带头落实,形成书记抓、抓书记、抓落实的工作格局,有效激发了各级党组织的内生动力。

“有了好领头,群众致富有奔头。巴马县委选好配强乡镇领导班子,抓好2017年度村两委换届工作,完成村(社区)党组织换届107个,整顿软弱涣散党组织11个,调整撤换党组织书记31名,一批思想素质好、带富能力强的能人进入了村两委班子。”巴马县甲篆镇党委书记吴昌勋说。

“上世纪60年代,龙田村党支部带领群众推倒房屋造良田、炸平石山建新村,缔造了’人敢拼命·山河听令‘的龙田精神,成为农业学大寨的一面旗帜。这样的精神,一直鼓舞着现在的龙田人,一直向着美好的生活前行。”多年连续当选龙田村党支部书记杨顺良告诉笔者,当前,龙田村党支部继承发扬“人敢拼命·山河听令”的“龙田精神”,带领群众在石头上种植龙骨花、在石头缝里种桑养蚕,组织党员领办合作社,引导贫苦户入股分红,群众收入明显提升。目前,全村种植龙骨花4000亩、龙骨花加工企业3家,八角3000亩、油茶2300亩、核桃1730多亩,桑园面积3750亩,两个桑蚕合作社共有会员家庭200多户,带动非会员家庭350多户,年销售蚕茧达250吨,产值达1000多万元,全村农户的生活水平得到不断提高。

甲篆镇百马村坡纳旅游协会党支部带领群众推到旧房建新房,发展农家旅馆吃“旅游饭”,开辟了床位经营承包、劳务服务、特产销售、土地流转等增收渠道,成功走出旅游脱贫路子,实现年人均纯收入从2005年不足1000元到目前的2.3万元,坡纳屯也因此成为了远近闻名的小康文明示范屯,先后被评为广西休闲农业“十佳名村”“中国特色村”“广西四星级旅游区”等。

据了解,巴马县通过“城市帮农村、强村带弱村、企业助穷村”结对共建模式,全县131个单位联系帮扶103个村,近6500名干部结对帮扶13800多户贫困户,7个强村带动12个弱村,32个企业扶助35个贫困村,形成了组织创先、党员争优的生动局面。

选好“领路人”,驻村更“富”村

在巴马县那社乡东烈村小谷鸡基地,驻村第一书记罗元功正在带领农户喂养、清理鸡棚、整理鸡料,能在家门口就近就业实现增收,农户们忙得不亦乐乎。

“小谷鸡基地是我们村的主要产业,基地采取了’公司(专业合作社)+基地+集体经济、农户‘的运营模式,带动211户1071人贫困户自主发展家庭养殖实现增收。”罗元功说。罗元功是共产党员,2018年受组织指派为那社乡东烈村驻村第一书记,在他的带领下,东烈村加大村级基础设施建设、加强村容村貌整治、大力发展生态扶贫特色产业。东烈村2015年精准识别时共有建档立卡贫困户312户1520人,贫困发生率为52.58%,是深度贫困村。大石山区,土地贫瘠,几年来,东烈村坚持发展山羊、土鸡、核桃、油茶等生态扶贫产业助力脱贫,2019年实现整村脱贫摘帽,贫困发生率降至1.31%。

驻村第一书记、驻村干部是带领农村脱贫致富的“领路人”,开展脱贫攻坚以来,巴马全县共有230多名驻村第一书记、470多名驻村干部扎根基层,以村为家,立下“军令状”,以不获全胜绝不收兵的决心毅力奋战在全县脱贫攻坚的各个战场,全县103个行政村的每个角落都会看到他们践行着初心和使命的脚印,凝聚了脱贫攻坚“冲锋上阵”合力。

驻村第一书记、驻村干部带领着贫困村、贫困户战天斗地,解决贫困户“两不愁、三保障”突出问题,组织开展义务教育保障、基本医疗保障、住房安全保障和安全饮水“四大战役”,打好产业扶贫、基础设施、易地扶贫搬迁、村集体经济、粤桂扶贫协作“五场硬仗”。

针对驻村工作队,巴马县严格日常管理,建立履职台账,通过考勤打卡、实地督查相结合的方式加强对驻村工作队员的管理,以送教上门的形式强化驻村工作队员的培训,转变工作队员的工作作风,提升驻村工作队伍的战斗力。

“能人”返乡创业,带动乡村发展

为吸引创业致富带头人、外出务工人员返乡创业的积极性,巴马县出台了扶贫创业致富带头人激励办法、农民工创业担保贷款贴息等一系列持政策措施,构建创业致富平台,把乡村振兴作为大众创业、草根创业、乡贤回归的新载体。

来自巴马县那桃想乡那敏村的致富带头人陆华森,2002年起在村里发展桑蚕养殖业,2016年自脱贫攻坚打响以后,在县委、县政府脱贫产业政策和乡党委、政府以及村两委的引导下,2016年陆华森在那敏村成立了广西巴马尚鑫种养殖农民专业合作社,合作社采取“公司+基地+合作社+农户”发展模式,并向贫困户社员提供育蚕虫、技术指导到蚕茧市场价收购一条龙服务,先后带动了150户贫困户加入合作社通过种桑养蚕实现增收。

经了解,像陆华森这样的党员致富带头能人在巴马县有近160人,遍及该县发展的小谷鸡、香猪、山羊养殖、种桑养蚕、中华白玉蜗牛养殖等各村集体经济实体产业发展项目,在致富能人的带动下,激发了乡村发展新活力,走出了一条互帮互助的脱贫致富新路子。

壮大集体经济,助力脱贫攻坚

甲篆镇好合村曾是一个“空壳村”,全村17个村民小组共有建档立卡贫困户234户942人,贫困发生率为47.69%,是深度贫困村。“自脱贫攻坚开展以来,我们村通过公司+合作社+基地、合作社+群众、村集体自营、资金资金入股等多种形式发展村集体经济,2019年全村集体经济收入达70万元以上,实现了整村脱贫摘帽。”甲篆镇好合村支书张安洋说。

自2016年以来,巴马县共安排资金10616.01万元用于发展村集体经济,消除农村集体经济“空壳村”;同时,巴马县积极探索建立村集体考核奖励制度,每年在全县评选10个优秀村(社区),把脱贫攻坚成效、党组织建设、信访维稳等内容,作为考核评比重要指标,对获评的村集体给予10万元奖励,对连续2年获评的第二年奖励15万元。认真抓好落实《巴马瑶族自治县加快贫困村村级集体经济发展实施方案》等系列文件,选定甲篆镇好合村、西山乡弄友村等8个村申报2019年中央和自治区财政扶持壮大村级集体经济项目扶持村。加大扶持集体经济力度,探索“党支部+公司+基地+集体经济+农户”和旅游扶贫等发展模式,统筹安排涉农资金2820.69万元,为每村安排不低于50万元发展补助金,扶持10个乡镇34个村发展小谷鸡、香猪、山羊养殖,种桑养蚕,野生毛葡萄种植等村集体经济实体产业项目,大力实施“一乡一产、一村一品”战略和种植“六个一”和养殖“六个一”生态产业扶贫工程,增强村集体经济“造血”功能。

截至目前,全县“5+2”特色产业覆盖贫困户15641户(含退出户),覆盖贫困户比例达96.81%。共有林下养殖小谷鸡基地26个、微藻蛋鸡基地2个、食用菌基地5个、香猪养殖小区18个、肉牛养殖基地5个、肉兔养殖基地10个,发展油茶种植规模达40万亩、果园面积达5.5万亩、龙骨花种植3000亩、天冬中草药1500亩、桑叶累计种植约17000亩,走出了一条生态美、产业优、百姓富、人民群众幸福感高的高质量发展新路子。全县103个行政村和4个社区收入均达到4万元以上。

完善扶贫体系,凝聚脱贫力量

抓党建促脱贫攻坚,必须“握指成拳”、众志成城。巴马县结合实际,全面启动决战决胜脱贫攻坚“三大百日攻坚行动”,强化党建引领“五位一体”农村信用体系建设,发挥基层党组织战斗堡垒作用,通过创建示范点、示范线、示范面以及示范户、示范村,示范带动全县深化建设“五位一体”农村信用体系,探索建立解决相对贫困的长效机制。同时,强化结对帮扶,构建了全社会广泛参与的精准扶贫体系,全县19家非公企业结对帮扶63户贫困户,267家合作社带动1500多户贫困户,社会各界捐资捐物折合人民币300多万元。

巴马原种香猪公司负责人文蔚接受采访时说:“作为企业,我们依托巴马世界长寿之乡的品牌,公司不断壮大,有责任投身到脱贫攻坚工作中,目前公司向贫困户提供价值160万元的母香猪,促进贫困群众增收。”

整合行业资源,全面做好村级道路建设、饮水安全、危房改造等重点工作,引导部门行业各种资源要素向贫困乡(镇)、贫困村和贫困户聚集,形成了攻坚合力。建立信用体系,将干事创业、传统美德和遵纪守法等社会指标作为衡量标准,引入竞争机制,对农户评分、定级、挂牌,对村屯划分信用等级,作为获取扶贫财政资金的重要依据,形成以脱贫致富、尽孝诚信、遵纪守法为荣的良好氛围。

抓好东西部扶贫协作,加强与对口帮扶单位——广东深圳大鹏新区的联系和沟通,积极推进医疗卫生、劳力输出培训、干部挂职锻炼、村集体经济发展等多领域、深层次帮扶,目前已到位资金2500万元。探索建立“深圳—巴马大健康合作特别试验区”,努力打造东西部扶贫协作典范。组织“两代表一委员”有针对性地开展扶贫监督,深入各村屯,分片指导、监督农村脱贫攻坚工作,并与贫困户结成帮扶对子,增强脱贫攻坚合力。

经过艰苦努力,2016—2019年巴马全县有61969个贫困人口、52个贫困村脱贫出列,2019年底贫困发生率降至1.24%,实现整县脱贫摘帽;2020年5月9日,自治区政府常务会议批准巴马等21个县(市、区)退出贫困县序列。实现了以党建促脱贫、以党建助乡村振兴,群众获得感和幸福感得到不断提升。(罗恩才、韦雄英)

(责编:刘佳、伍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