脱贫“脸谱” ——记克长乡梅达村的一组脱贫故事

2020年06月12日10:19  来源:隆林融媒体中心
 
原标题:脱贫“脸谱” ——记克长乡梅达村的一组脱贫故事

脱贫攻坚的目标只有一个,脱贫致富的路却有千万条。在隆林县克长乡梅达村有着这样一些贫困户,但他们不向现实低头、敢向命运挑战,努力克服困难,依靠勤劳和智慧脱贫致富的事迹感人至深,他们的脱贫故事在壮乡苗寨广为流传……

“马帮汉子”的脱贫路

马帮是中国西南地区特有的一种交通运输方式,远古的茶马古道给我们留下了无数传奇,而今梅达村仍然活跃着一群“马帮汉子”,他们在马帮路上用勤劳和汗水讲述着励志的脱贫故事,建档立卡贫困户杨发昌就是故事的男主角。

杨发昌所生活的卡海屯是苗族聚居的村寨,自然条件十分恶劣,山石林立、沟壑纵横,“九分石头一分土,一分土地靠捣鼓”,这就是当地苗族群众生活的真实写照。卡海屯70%的群众都是贫困户,杨发昌家自然也不例外,精准识别那年,他们全家挤在一个不足60平米的茅草房里。上有双亲年迈体弱多病,下有两个儿子正在读书求学,杨发昌夫妇成了家里仅有的劳动力。

苗家人大都生活在高山地区,马驮是他们重要的交通运输工具,苗族小伙杨发昌从小就学会了这一生存本领,农忙之余他也靠马驮来补贴家用。2014年,他经人介绍到福建省专门做起了马驮生意,主要运送木材、高压送变电基础材料等,一年下来也有五六万元的收入。后来为了扩大规模,他又东凑西借了5万元购买了4匹马,还说服在老家的妻子、亲戚与他一起干马驮。现在他一匹马每天能挣到150元,6匹马每天能挣到将近1000元,除去各类成本开支,夫妻二人一年能赚到10多万元。2016年杨发昌不仅顺利脱贫摘帽,而且还在村里建起了漂亮的三层小洋楼。在杨发昌夫妇的带领下,村民杨法良夫妇、杨阿陆夫妇等人也纷纷加入杨发昌的马帮队伍,杨发昌成了苗寨里小有名气的致富带头人,大家都亲切地叫他“马帮汉子”,如今,他依然在马驮路上继续前行……

背弯人不躬的壮家女

谁说女子不如男?妇女也顶半边天。在梅达村这样一位普通壮族妇女,她虽然身体残疾,但她身残志坚,依靠勤劳的双手脱贫致富的故事得到众人点赞,她就是贫困户韦乜底。

韦乜底是个不幸的人,从小就因小儿麻痹腰椎弯曲,平时行走都比较困难,干不了重体力活。但她有着传统壮族妇女勤劳的品质,虽然身体原因无法从事重体力活,但她担起了一个好管家、贤内助的角色。为了让丈夫、儿子安心地在外打工增加收入,她承担起照顾家庭接送孙子上学的任务。并在自家地里种植了油茶、玉米等,养鸡养鸭、收拾院子、打扫卫生,地里施肥除草……她总是忙个不停。“人只要勤劳肯吃苦,都不会挨饿的”这韦乜底常挂在嘴边的一句话。众人拾柴火焰高,在家人的共同努力下,2018年韦乜底家不仅脱了贫,而且还盖了新房买了小汽车,韦乜底用弯曲的脊背走出了一条笔直的脱贫致富之路。

“小羊倌”心中的大梦想

“我的生活来源全靠这些羊,这些羊是我的救命稻草,我必须得小心呵护它们。”李顶飞一边喂着小羊,一边跟笔者拉家常,脸上洋溢着开心、幸福的笑容。李顶飞曾是梅达村的贫困户,在乡政府的支持帮助下,通过发展养殖产业走上了脱贫路,在2015年越过贫困线,成为了梅达村脱贫典型代表。

李顶飞命运多舛,从小母亲去世,2014年在在外务工操作车床时不慎将右手拇指锯断,在治疗过程中不仅花去了家中的所有积蓄,还欠了不少外债,当年妻子又离他而去,让李顶飞原本贫困的家庭更是雪上加霜。作为一名有着梦想的年轻人,李顶飞不甘心贫穷,他谋划着就是在家乡也要闯出一番名堂,于是选择当起了“羊倌”,走上了养殖创业的道路。

放羊的路很艰辛,每天早晨开始,直到晚上七、八点才能回家,一年365天风雨无阻。中午,他用石头搭起火灶,用小锅做顿简单的饭菜,在照顾羊群的同时应付一下肚子,晚上才能回家吃顿饱饭。更为艰难的是在养殖之初,由于缺少养殖技术,碰到羊羔生病时,他经常束手无策,无计可施,不得不跑到十公里以外的乡兽医站去寻医问药。时间长了,他总觉得不是个办法,于是尝试着自学一些兽医知识,抱着养羊的书自己研究琢磨,并借助手机网络向微信群里的一些专家或者养殖专业户求教。就这样,靠着学习实践,他也慢慢掌握摸索出了一些养殖门道。随着的养殖经验和技术的不断提高,李顶飞这个“羊倌”也当上了瘾,2020年年初,一批羊出栏之后,他又购买了20多只黑山羊,并加盖了新的圈舍,进一步扩大了养殖规模。如今,李顶飞成了梅达村远近闻名的“小羊倌”,但他并不满足,他心里还有更大的梦想,他说:“明年我还要再种上几亩巨峰葡萄,把羊粪生成的生态有机肥来作肥料,这样不仅能减少污染,还能提高葡萄产量,我要以种养结合的方式来增加收入,拓宽致富路子。”

(责编:李敏军、陈露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