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西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副院长李浪接受人民网专访。陈燕摄
人民网南宁5月29日电(陈燕)5月29日,广西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副院长李浪做客人民网“人民好医生·八桂名医”系列访谈演播室,介绍该院在拓展疑难复杂疾病诊疗新技术以及加快互联网医院建设、打造高水平区域性医疗中心等方面所取得的成效。以下为访谈实录:
主持人:请您介绍一下,近年来贵院在推进先进诊疗技术应用、疑难重症攻关方面,有怎样的探索和突破?
李浪:近年来,广西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致力于巩固传统优势技术,拓展疑难复杂疾病诊疗新技术,积极推进疑难、急危重症及罕见病诊疗水平,打造高水平区域性医疗中心,不断推进先进诊疗技术应用、疑难重症攻关。
一、凝聚几代人心血、汇聚创新防治先进技术的“地中海贫血防治广西模式”走出了国门,辐射“一带一路”参与国家的地贫高发地区,造福广大患者。在与“一带一路”参与国家地中海贫血高发国家和地区,特别是东盟等亚洲国家及希腊、塞浦路斯、意大利等国家保持密切的国际交流与合作。早在2004年,广西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就联合亚太15个国家成立了“亚洲地中海贫血防治协作网”,在科研合作与交流、人才培养等方面开展了卓有成效的工作。2018年广西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设立了“中国—东盟地中海贫血防治国际培训中心”,面向东盟及中东地区等地中海贫血防治需求,帮助各国建立国家级地中海贫血防治中心,提供医疗服务、人才培养、技术支持及开展科研合作等。2019年国际培训中心为十余个亚洲国家培训基因诊断和产前诊断技术,获得高度评价。
地贫防治计划实施9年来,广西出生缺陷发生率从2009年的206.4/万降低到18年的108.3/万,低于全国平均水平,从2008年的首位病因降至2018年的第8位,重型地贫患儿出生率降至0.4/万。我们创新性率先应用混合外周血联合骨髓及脐带血联合骨髓干细胞输注用于地中海贫血移植,并在移植中应用创新性的预处理方案、GVHD预防方案。目前地中海贫血移植成功率91%以上。
2019年完成了造血干细胞移植仓的扩建,目前全院共有造血干细胞移植仓37个,可开展同胞全相合造血干细胞移植、非血缘异基因造血干细胞移植、半相合异基因造血干细胞移植、自体造血干细胞移植。每年干细胞移植例数达到400例。目前已完成地贫移植600多例,成功率90%以上,治愈率94%,移植规模及移植疗效达到国际领先水平。
二、积极推进外科微创化,人工智能辅助手术水平进入全国先进行列。打造国内一流的微创手术中心和日间手术中心,完成手术室的扩大改造,增加两个手术单元,目前共有两台达芬奇机器人,一台骨科天玑机器人投入使用,2019年肝胆外科完成机器人手术174台次,位居全国第三位;妇科完成机器人手术104台次,位居全国第十位。机器人手术覆盖主要外科个专科领域,人工智能辅助手术水平进入全国先进行列。
三、小儿活体肝脏移植技术水平迈入国际先进水平。2017年7月,广西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率先在广西开展儿童亲体肝脏移植技术,是广西唯一开展儿童亲体肝移植技术的医疗中心。儿童亲体肝脏移植手术已成为广西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的品牌手术之一,截至2020年5月,广西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共完成儿童肝脏移植96例,年移植数量全国排名前五位,总体生存率高达92.6%,已达世界先进水平。
访谈现场。陈燕摄
四、推进加速康复外科的建设与推广,提高医疗效率,减轻患者负担。普通外科、骨科等主干学科全面覆盖ERAS理念,通过优化围术期管理,减少并发症、提高患者舒适度和满意度,达到患者加速康复的目的。各学科高度契合,加强协作,参照已成熟的加速康复外科诊疗模式,高质量推进广西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加速康复病房规范建设。大大缩减了术后住院时间,有效降低了医疗费用,减轻人民群众经济负担。
五、发挥广西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全国罕见病广西中心牵头单位优势,提升广西罕见病诊治能力。结合广西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自身优势,在每年诊治大量的罕见病等疑难病症诊疗中,引入并建立了多学科诊疗标准化操作流程(MDT),通过HIS系统实现MDT信息化管理,对罕见病患者进行相对集中诊疗和与基层医院双向转诊的结合,充分发挥优质医疗资源辐射带动作用。2019年全年完成罕见病的诊治达4300多例,提高广西罕见病综合诊疗能力,逐步实现罕见病早发现、早诊断、能治疗、能管理的目标。
六、围绕国家卫健委胸痛、卒中、创伤、危重孕产妇救治、危重儿童和新生儿救治中心等五大中心建设目标,优化院前与院内急救体系建设,提升疑难复杂、急危重症多学科协同救治能力。以胸痛中心为代表的急救体系建设与医疗技术水平位列全国领先行列,连续两年荣获国家胸痛中心质量控制金奖,获全国胸痛中心示范基地等荣誉。纵横联合,搭建5G+卫生应急医疗救治平台。利用先进的5G网络技术,搭建5G+卫生应急平台,将胸痛中心、创伤中心、卒中中心、危重孕产妇及儿童救治中心等救治网络统一于该平台,同时辐射基层急救网络医院,实现优势医疗资源下沉,提升基层医疗机构应对突发公共事件的卫生应急医疗救治能力水平。
七、依托“教育部骨与软组织再生修复国际合作联合实验室”和广西优势特色重点学科骨科,围绕国家和自治区中长期科技发展战略,积极开展组织器官修复创新研究和先进诊疗技术临床应用。创立具有中国特色的“临床医学与基础医学有机融合”的临床学科重点实验室的创新模式,充分进行资源整合,学科融合、渗透和交叉,汇聚人才,提高创新水平。瞄准国内外再生医学的前沿,通过利用广西特色中草药、结合再生医学和组织工程领域先进技术,展开基础研究和临床应用,以解决现代创伤修复中的关键问题,取得标志性原创成果。
八、落实国家分级诊疗医改,牵头组建跨区域42个专科联盟等多种形式医联体,辐射带动省域内基层医院疑难病症综合诊治能力提升。不断缩小区域间医疗技术水平差距,缓解群众跨区域就医负担。
九、加快互联网医院建设,拓展远程医疗辐射范围。通过加强远程医学中心建设,开展了远程会诊、远程影像诊断、远程心电、病理诊断、远程门诊、远程培训等服务,广西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积极开展互联网远程会诊服务,和区外22家(北京、上海、广州)大型三甲医院形成互通,区内101家医院互通。每年开展200多例疑难复杂疾病远程会诊,800多例远程病理会诊。同时利用远程医疗平台,增设地方特色医疗路径,推进医疗扶贫工作,加强对口支援地区贫困人口的帮扶。积极开展国际远程诊疗模式,同美国梅奥医院、东盟等国家建立远程会诊机制并开展相关会诊工作。2019年完成梅奥远程疑难复杂病例远程会诊4例。
新冠肺炎疫情发生以来,广西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通过远程系统,组织广西疫情防控核心专家和相关学科以及援鄂医疗专家与新加坡、马来西亚、尼泊尔、柬埔寨等东盟国家及日本开展了新冠肺炎疫情防控经验交流共7场,获得参与国的高度评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