政府工作报告指出,丰富群众精神文化生活,加强公共文化服务,使全社会充满活力、向上向善。如何加强文化惠民,成为委员们讨论的热点话题。
目前,我区有两个省级、15个市级和98个县级公共图书馆;1个省级、14个市级、109个县级文化馆;1173个乡镇综合文化站;251个博物馆(纪念馆)、3个美术馆;1.24万个村级公共服务中心。基本实现设区市有公共图书馆、群众艺术馆、博物馆,县(市、区)有公共图书馆、文化馆,乡镇(街道)有综合文化站,行政村(社区)有村级公共服务中心。文化场馆日益完善,但基层文化人才匮乏、文化设备设施还比较陈旧、公共文化服务供给形式比较单一、利用信息化手段推进公共数字文化建设相对滞后等问题依然存在。
自治区人大常委会副主任杨静华委员建议,将抗战遗址遗迹纳入国家文化公园建设范畴:“迅速启动抗战国家文化公园编制工作,从整体层面挖掘研究桂林等地区抗战历史文化价值,保护好、开发好、利用好这些宝贵的资源,通过开展教育,激发爱国热情,凝聚人民力量。”
“建议国家加大对西部地区和少数民族地区公共文化基础设施建设支持力度,并建立公共文化设施免费开放经费补助标准自然增长机制和新增村(社区)综合文化中心免费开放经费补助。”广西民族大学副校长黄晓娟委员表示,当前各地探索开展数字化建设,标准规范不一、要求也不一样,希望国家层面出台公共数字文化建设指导规范,并推动数字文化资源共享。
文化与创新,总是形影不离。在政策支持、文化文物单位及社会民众推动下,广西也研发出“广西12世居民族”“花山岩画”等数百款文创产品,成为讲好“中国故事”的鲜活载体。自治区戏剧院院长龙倩委员希望,有关部门应充分考虑文化文物单位占有文化资源差异,对少数拥有资源优势的“龙头单位”、有一定资源优势又具有文创产品研发基础的文化文物单位、缺乏资源优势又不具备文创产品研发能力的文化文物单位,分别给予政策支持。
公共文化服务的最终目的,是更好地保障人民群众的基本文化权益。委员们希望,一个布局合理、覆盖城乡、惠及全民的公共文化设施网络,能给全区人民带来更多的文化获得感。(记者 许丹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