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乡家园”里的幸福生活

——柳江区“老乡家园”里的幸福生活扫描

2020年05月18日15:28  来源:人民网-广西频道
 

柳州市柳江区易地扶贫搬迁安置小区“老乡家园”,位于柳江新城区,1公里半径范围内,中小学、卫生院、湿地公园等配套齐全;安置点内设有“微车间”、“微市场”、便民超市、警务室等公共服务设施,以及在建的安置点社区居家养老服务中心……小区处处都洋溢着幸福的味道,大家都说这是搬出来的幸福。

“忧居”换“宜居” 圆了安居梦

错落有致的楼房、干净宽敞的小区道路、装扮环境的绿树红花、完善的配套设施,崭新的生活环境,让搬迁户韦金芯怎么都看不够。2018年2月以前,韦金芯兄妹三人及年迈的母亲全家四口还住在柳江区里高镇果朗村,“风吹尘起、雨落透瓦”是老家泥砖瓦房十几年来的真实生活写照。2018年,柳江区易地扶贫搬迁安置小区“老乡家园”建成投入使用,韦金芯一家搬进了崭新明亮、配套完善的现代化小区,圆了安居梦。2019年6月起,易地搬迁贫困户陆续领到了自家不动产权证,这让韦金芯有了更强的归属感。通过柳江区开展的免费培训和就业引导,韦金芯先后获得了育婴师、催乳师、小儿推拿等多个专业证书,月收入也从原先不足2500元到现在的6000元左右。

柳江区委书记区军雄说:“在易地扶贫搬迁项目建设中,我们坚持做到精准施策,力求编制规划精准、搬迁对象精准、执行政策精准。”2018年,425户1574人全部入住“老乡家园”,真正做到了精准施策。

“穷业”改“乐业” 家门口就业

楼上安居,楼下就业。在老乡家园扶贫“微车间”里,电动缝纫机运转的声音萦绕在耳畔,车间里一排排缝纫机整齐摆放,30多名女工坐在缝纫机前认真缝制劳保工作服。车间现场负责人潘秀珍也正埋头赶制一批制服。

潘秀珍介绍,“微车间”工人是计件领取工资,多劳多得。“很多人一开始什么都不会,都是跟着师傅从最基本的穿针引线开始学,经过几个月,大家都熟练上手了,现在月收入都有2000多到3000元。”

为确保搬迁群众稳得住、能致富,柳江区委、区政府坚持“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变“输血式”扶贫为“造血式”扶贫,进一步激发脱贫攻坚的内生动力,统筹协调推进产业扶持、后续就业扶持、创业扶持等政策的落地,在“老乡家园”内引进“微车间”“微市场”等“微项目”,提供创业就业岗位约270个,让易地搬迁贫困户在家门口就能实现就业增收。

此外,柳江区还组织易地搬迁贫困户免费参加保育员、焊工、叉车司机等工种就业培训,开发公益性岗位,已有79人从事公益性岗位或灵活就业,培育了一批“新市民”;组织专场招聘会,有427人在柳州五菱物流公司、柳工挖掘机公司、新兴工业园区及外地实现就业,培育了一批“新产业工人”;开展农业产业培训,提升搬迁户农业技术,促进增收致富。截至目前,有377户655人实现稳岗就业或发展农业产业项目。

“农民”变“市民” 服务更贴心

除了住进崭新的楼房外,搬迁群众还享受着“全方位”的配套服务。本着“缺什么补什么”的原则,“老乡家园”配套完善了“九个中心”,即社区综合服务中心(站)、就业社保服务中心、文体活动中心、老年服务中心、儿童之家、微市场、警务室、物业服务中心等。

特别是党群服务中心,以楼栋为单位,采取党内与党外相结合的方式,成立自治组织,通过1名党员和1名楼栋长密切联系和服务1栋楼的住户,建立了老乡家园“1+1+N”网格化服务体系,努力为广大搬迁群众解决实际困难,服务网成为党支部收集问题的“小容器”,解决问题的“处理器”。

2019年,服务中心为群众提供政策咨询、家电维修、法律维权等服务1500多人次;收集和解决搬迁群众反映的入学、生活、医疗保障等实际困难和问题360多个。全心全意在搬迁户的子女教育、卫生医疗、就业创业等后续扶持方面给予贴心服务,确保搬迁户能够“搬得出、稳得住、能发展”。

安居乐业,民生之本。如今,经过不断努力,柳江区易地搬迁贫困户生活条件和生活环境都有了巨大的改善,大家都在新家开启了新的生活,实现了就学、就业、就医配套化、一体化,幸福感不断提升,日子也越来越有奔头了。(黎海燕) 

(责编:陈露露、李敏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