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西都安:突围极度贫困势头强劲

2020年04月27日16:09  来源:人民网-广西频道
 

如何克服新冠肺炎疫情影响,完成最后1.75万人脱贫、65个贫困村出列,如期实现整县脱贫摘帽?广西都安瑶族自治县迎难而上,实施百日攻坚行动,集中补齐危房改造、安全饮水、村屯道路建设、产业发展、就业增收等五大短板,逐道破解难题、逐个攻克堡垒,全力强势突围极度贫困的层层包围。

兴产业 促就业

产业兴,脱贫赢。都安瑶族自治县坚持把特色产业发展作为贫困突围治本之策抓紧抓好,按照“种养结合、长短结合、工农结合”的思路,通过“联建联养、互助共养”等方式,夯实利益联结机制,不断壮大贷牛(羊)还牛(羊)、蜜蜂养殖、毛葡萄、油茶等扶贫产业规模,带动贫困村和贫困户获取更多产业红利。

目前,全县已建成152个蜜蜂养殖场,每年可为村集体经济增收8万元以上,带动参与养蜂贫困户增收8000元到1.6万元。全县147个贫困村新型经营主体覆盖率100%,今年预脱贫的4733户全部参与贷牛(羊)还牛(羊),新增发放牛犊4718头、羊40580只,贫困群众产业脱贫“路子”越走越宽阔。

大兴镇池花村加后屯贫困户蒙冬梅参与蜜蜂养殖,负责当地蜂场日常管理,不到半年,就有了收入。“有专业养蜂公司提供技术、培训和指导,所产蜂蜜按比例分成,我的小康梦不愁实现不了。”蒙冬梅说。

就业是最大的民生,也是群众增收脱贫的重要支撑。受疫情影响,都安不少剩余劳动力无法及时外出务工,贫困户就业收入减少成为制约脱贫攻坚的一大难题。为解决好这个问题,都安强化“一对一”“点对点”服务,扩大公益岗位,及时与贵南高铁都安段、贺巴高速公路都安段、农村电网改造等重大项目指挥部和企业对接,尽量使用当地农民工。

截至4月上旬,都安已经外出务工贫困人口72867人,设置1224个公益岗位安排贫困人口就业1224人,县内重大项目和企业用工1300多人。

抓作风 强能力

脱贫攻坚任务能否高质量完成,关键在干部队伍作风和干部攻坚克难带领群众脱贫能力。着力推进干部作风建设,成为都安脱贫攻坚突围的关键举措,也是全县决战决胜脱贫攻坚的重要保障。

蓝贵培是都安瑶族自治县龙湾乡尚三村贫困户韦建寿的帮扶干部。连日来,为了解决韦建寿一家住危房问题,蓝贵培多次到帮扶户家中,帮助贫困户协调建房材料购买运输,抬砖上架、搅拌水泥等,干得有板有眼。

隆福乡葛家村龙平屯通屯道路正在施工中,为了在5月底前完成全屯10户农户危房改造任务,30名干部组成突击队帮助群众挖地基、运水泥、打砖头。在突击队的感召下,当地群众肩挑背扛运机械、抬设备、搬材料,危房改造热情高涨,迅速突破住房难被动局面。

“干部辛苦多一点,老百姓幸福就会实一些,脱贫攻坚收官战就会打得漂亮一些,我将为脱贫攻坚尽我所能,无怨无悔。”蓝贵培说。

在脱贫攻坚进入“短兵相接”阶段,都安制定非常举措,出台决战决胜脱贫攻坚六条规定,对责任落实、工作落实、项目审批提速、数据信息清洗、限时完成工作任务、责任追究等6个方面进一步明确,压实各方责任、严肃工作纪律、保持冲刺态势,确保如期高质量打赢脱贫攻坚战。

同时,组织开展万名干部下沉村屯抓整改促脱贫活动周行动,1.3万多帮扶干部集中进村入户,通过谈一次鼓劲话,讲一次好政策,干一次农家活、办一件暖心事、算一笔收入账、吃一餐农家饭等“六个一”工作,提升帮扶成效和群众满意度。

有成效 见曙光

这些措施成果喜人。4月14日上午,一辆装载水泥、砂石的运输车开进都安县龙湾乡内闷村弄通屯。在山口,驾驶员故意长按一声汽笛,这声鸣响,打破了这个弄场千百年的沉寂,这是弄通屯自有人居住以来开进的第一部机动车。

“感谢共产党、感谢政府,车来了,车来了。”弄通屯的男女老少欢呼雀跃,纷纷走出家门看着运输车从山口飞奔而来。67岁的村民蓝民光更是热泪盈眶,情不自禁地向新修建的公路深深鞠了一躬,激动地说出感谢共产党的心里话。

蓝民光家所在的弄通屯是都安较偏僻的一个弄场,全屯共16户83人,其中建档立卡贫困户9户40人。在通路之前,人们外出需要用近两个小时翻越一座高山,才能到达通村的干道。他做杀猪生意,每到圩日,都要凌晨三点起床杀猪割肉,然后和爱人点着火把走着山路,赶在天亮前把猪肉挑到市场销售。

“通路就好了,群众修房建水柜成本降低了,我再也不用摸黑走山路了,我们的生活一定会越来越好。”蓝民光兴奋地说。

眼下,全县1855个危房全力改造,新建的1623座家庭水柜紧张施工,125条189公里新建屯级道路全面推进。到今年6月底,全县将实现危房住人清零、所有人有安全饮水、10户以上自然屯全部通路。

目前,都安瑶族自治县每一个贫困山村,处处洋溢着脱贫攻坚火热气氛:一个个紧张忙碌进村入户的干部身影,一份份周密精准符合实际的脱贫计划,一条条干净整洁穿越群山的水泥道路,一声声铿锵有力此起彼伏的机器轰鸣声……随着一大批脱贫项目的全力推进,这片“石山王国”充满了脱贫的希望,贫困群众欢声笑语里洋溢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决心和信心。(韦崇凯)

(责编:李敏军、许荩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