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播学视域下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认同研究

2020年04月23日12:06  
 

党的十九大报告指出,要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社会发展各方面,转化为人们的情感认同和行为习惯。高校是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阵地,面对当前多元价值观的冲击,如何引导大学生更好地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形成有效认同,是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一个重要课题。

一、传播学视域下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传播模型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如何传播的?弄清这个问题是构建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认同的突破口。美国数学家、信息论创始人克劳德·艾尔伍德·香农在其著作《传播的数学理论》中构建了传播学的范式。他指出,我们所说的通信系统,里面主要包含六个部分,即信源、发送器、信道、接收器、信宿和噪声源。这个系统实质上是一个将所有信息流通系统抽象而成的统一模型。

传播学“集大成者”施拉姆借鉴香农的通信系统模式,在1954年提出了传播的信息论模型,展现了信息在传播学领域的一个流通模型。传播的信息论模型对于解释一个传播行为的基本组成部分非常有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传播是一种实实在在的传播行为,这个模型同样适用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传播。通常在高校中,首先是信源,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在大学生中的传播需要教师的引导,教师是信源。其次是编码,这里的编码主要指技术创作,即教师利用一定的技术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文字信息以校园歌曲、动漫、微电影等形式进行呈现。这时,大众媒介发挥着信道的作用。接下来是译码,译码是针对受众而言的,也就是大学生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具有选择性心理,即选择性接触、选择性理解和选择性记忆。最后到达的信宿就是大学生。在传播过程中,大学生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评价是反馈环节,这个评价可以通过微电影点击率、网络留言以及校园歌曲传唱度等形式反映。

综上所述,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在大学生中的传播如下图所示,其各环节与传播的信息论模型各环节对应关系如下表所示。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在大学生中的传播示意图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在大学生中的传播和传播的信息论模型各环节对应表

通过图表,我们可以清晰地看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在大学生中传播的过程。换句话说,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传播就是一个信息被不同形式传播的过程,具体而言,即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文字信息被高校教师编码成图像、音像等信息,通过大众媒介传递再被大学生普遍解码认知。其中教师的引导、大众媒介的宣传传播和大学生认知并接受是这一过程的基本环节,而承担编码任务的技术创作和承担译码任务的大学生选择性心理是关键环节,对传播效果具有决定性作用。当然,大学生的评价作为反馈环节也会影响整个传播过程,甚至可能使其产生颠覆性转折。

二、传播学视域下影响大学生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认同的因素分析

在传播学中,传播者(信源)、受传者(信宿)、讯息(编码和解码)、媒介(信道)及反馈构成了一个完整的传播过程。[1]有效的传播是促使大学生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产生认同的关键。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传播过程中,我们应着重考虑信源、编码和信道这三个环节对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认同的影响。

1、信源:高校教师的作为影响。

一些高校教师往往将传播和培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作为一个政治性任务,并没有真正思考和研究如何对学生进行深入的引导。教师的不重视很容易导致学生的不重视,造成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信息很快就被其他学生更感兴趣的信息淹没。如此,学生对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的认识便往往停留于表层,而难以真正理解其中内涵,难以产生真正的认同,更难以在行动上去践行。因此,高校教师必须首先切实深入地理解、传播和培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身体力行地引导学生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认知、理解和践行,才能有效促进大学生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认同。

2、编码:信息内容转换的偏差。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一个抽象的概念体系,为了让学生更好地理解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高校通常会通过线上与线下相结合的方式进行技术上的编码转换。线上方式主要有制作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主题的微电影、网络歌曲及动漫等,线下的方式主要有组织开展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主题班会、演讲比赛及辩论赛等。在这种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进行信息编码和转换的过程中,如微电影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演绎,不同的编剧、表达和表演方式都会给观众带来不同的理解。因此,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进行信息编码,必须把握内容转换的准确性。

3、信道:媒介的议程设置差异。

美国传播学家M·E·麦库姆斯和D·L·肖指出,赋予各类“议题”有差异的显著性,传媒的新闻报道和信息传达影响着人们对周围世界大大小小事情的认识及其重要性的判断。也就是说,受众对于事物的认识和判断通常需要借助于大众媒介,大众媒介不会决定受众的行为,但会影响受众的行为。所以,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传播过程中,大众媒介也许会直接或间接地影响大学生对相关信息的选择性接触、选择性理解和选择性记忆,从而带动甚至改变传播氛围。换句话说,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传播过程中,大众媒介的宣传作用主要在于发起话题性讨论,引起大学生关注。倘若媒介能进行正向的引导,就会让大学生更好更快地形成价值认同,但若被一些不良媒介误导,就会产生反向效果。尤其在当前这个“人人都是自媒体”的时代,互联网的“去中心化”让大学生更难以把握信息的真实性。因此,高校准确把握媒介议程设置的特点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

三、提高大学生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认同的策略

综上所述,根据信源、编码和信道这三个环节对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认同的影响,我们可以探讨提高大学生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认同的相应策略。

1、加强高校教师的有效引导。

在大学生价值观形成和稳定的过程中,高校教师发挥着重要的引导作用。要加强大学生群体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认同,高校教师需从以下几个方面倍加努力:一是深化自身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认识。作为教育者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信源,高校教师只有真正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精髓理解到位,才能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内涵准确传递给学生。二是能够与学生进行换位思考。高校教师必须能够站在学生的角度去考虑问题,思考以什么样的形式、什么样的诠释以及什么样的方式,才能促进学生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从单纯的认知上升到情感的认同及至行为习惯。三是能够进行耐心引导。高校教师必须明确认识到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一场持久战,对学生的教育引导要步步为营,逐渐深入,着眼于实处,不敷衍了事。

2、提高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信息编码和转换能力。

高校对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信息内容的编码转换要严格把关,不能只注重形式而忽略内容。要避免假大空式的传播,也要避免过于夸张的宣传形式,更要注重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内涵传播。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主题活动的组织要真正落到实处,对经典的主题班会、演讲及辩论赛等要做好留档工作。同时,可通过建立学术社团、设置榜样宿舍、选拔优秀典型等形式,挖掘和树立大学生身边的典型,让大学生可以从身边、从生活中领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真谛。

3、建立合理多元的媒介传播系统。

在当前这个媒介融合的时代,高校要充分利用互联网进行场景构建,让学生及时学习、体会、深入理解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内容。对于微信、微博等新媒体形式,要根据不同渠道创作有利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传播的好作品,把握好舆论的导向,引导和强化学生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理解。同时,要注意让大学生从被动接受变为主动传播,推动形成大学生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真正认同。(邓军彪、秦晴)

作者简介:邓军彪,广西师范学院副教授,学生工作部部长,研究方向为大学生思想政治工作;秦晴,广西师范学院初等教育学院辅导员,研究方向为大学生思想政治工作。

基金:广西教育科学“十三五”规划2017年度广西学生资助研究课题(2017ZZ002);2017年度广西哲学社会科学规划课题(17BGL003)的研究成果。

原载:《学校党建与思想教育》 

(责编:刘佳、伍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