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国内城市中,南宁也许是每一天最先醒来又最晚睡觉的城市。南宁人以其勤勉和热诚调控着城市的节奏,将夜市打造成南宁一张亮丽的名片。
一
夜市,就是夜间集市。南宁夜市,源远流长,它植根南宁盆地,喝邕江之水,沐岭南之风,有浓厚的地域特色。
南宁夜市始于何时已难以考究。有一点可以肯定,南宁城盆地气候特征明显,暑热时间长,南宁人晚上爱逛夜市,这既是一种消暑纳凉方式,又是对自己辛苦一天后的犒劳和善待。无论风雨变迁,都改不了这个习惯。
南宁夜市名气相当大。据说很早的时候,南宁邕江夜市与广州珠江夜市一样热闹,仁爱路桂南酒店附近江面(今邕江桥冬泳亭旁),也是一片桨声灯影,花艇穿梭,“艇仔粥”“猪脚粉”等叫卖声不绝于耳。清末广西壮族诗人黄体元有诗描绘此种盛况:“小艇纷纷去复回,满江如市月明开。船头刚买鱼生粥,船尾猪蹄粉又来。”后来,也许是社会风气的转变,江边夜市衰亡。
上个世纪五六十年代出生的南宁人,印象里逛夜市其实就是行夜街,逛解放路、新华街、兴宁路、民生路这几条商业街。这几条街是充满南国情调的旧骑楼建筑,汇集了电影院、剧院、书店、饮食店等店铺,商品琳琅满目,日杂土产、衣鞋布匹、纸张笔墨、家电钟表等等,可谓应有尽有。夜幕降临,华灯初上,游人如织。家境宽裕的人可优哉游哉到万国饭店、海天包子店、竹成面店等老字号餐饮店大快朵颐,或到红星剧场、中华电影院、民族电影院看电影,看完电影还可在民族电影院旁的酸嘢摊吃酸嘢,到影院对面的冰室吃雪条喝冰水。而囊中羞涩者只能从水塔脚下的小花市和新华街书店、兴宁路古旧书店获得一种免费又体面的欢愉。观赏花鸟鱼虫,翻阅图书,常常是他们逛夜市的主题。
不同年龄段的人,行夜街的感受是不一样的。小时候,奶奶曾摇着大葵扇拉着我的手走在解放路的骑楼廊道上。那晚应是中秋节,明月高悬,有两个小孩拉着“柚皮灯”从我身边走过,柚皮如船形,上插一段小蜡烛,烛苗摇曳明明灭灭渐行渐远,撩拨着我的欲望。这盏制作简单却充满创意的柚皮灯连同我和奶奶一老一小的木屐声一直珍藏在我童年记忆里。
跟大人去行夜街逛夜市,心里盘算的小九九是能吃一件酸嘢、喝一杯凉茶或一杯冰水就心满意足,所以忍着脚痛跟大人走几条街。每次走到食品摊档前,看着油条在油锅里翻滚、煎包嗞嗞冒着油烟、粉饺出锅热气腾腾,馋得哈喇子直流,真盼望大人能给一份惊喜。可每次几乎都是乘兴而去失望而归,无论怎样哭嚎耍赖都难以遂愿。
随着年岁渐长,兜里有了几毛钱,终于能与同学发小偶尔到民族电影院旁的酸嘢摊仰脖歪头吃上一两件酸嘢,到竹成面店细嚼慢品一碗肉丝面,当时那分满足感是常人难以体会的。只是,在自己圆了心愿的时候,却没有想到让父母也来分享没吃过的美食,真是愧疚万分。父母一生穷困节俭,他们忙于生计,没有闲情逸致行夜街,偶尔去一次,也只是匆匆忙忙地去购几尺布之类的东西,购了就回。南宁人津津乐道的大华烧鸭、海天包、葵记油条,万国饭店的碧绿挂肉果、梧州纸包鸡等风味美食名菜佳肴,从来与他们无缘。他们只知日复一日节衣缩食将自己的孩子拉扯大,然后又守着三尺灶台渐渐走向人生的终点。在他们的记忆里,夜市只是一片灯海、一阵喧嚣、一条昏黄悠长的路。
二
现在人们说的夜市,是城市夜间烟火之地、饕餮盛宴之所。按网友们打分,南宁人气最旺的夜市有中山路、建政路、平西村、南铁白苍岭、仙葫、西大周边……
傍晚时分,随着电单车群浩浩荡荡流泻街头,整座城市顿时升温亢奋。人们呼朋唤友,寻味而去,穿行在灯红酒绿觥筹交错的摊档间,一个个气定神闲洒脱慷慨。
中山路夜市名气之大,超出许多人的想象。如果要拍一集“舌尖下的南宁”,那么中山路夜市便是不二选择。其品种之多、味道之杂、制作之奇、人气之盛令人乍舌。光是米粉就能做出很多花样,生榨粉、干捞粉、炒粉、煮粉、卷筒粉……其中又有南宁老友粉、蒲庙生榨粉、宾阳酸粉、玉林牛巴粉、桂林米粉、柳州螺蛳粉、全州红油粉、越南鸡肉粉、顺德陈村粉等多种风味流派,或酸中有馊,或辣中带麻,或酸辣兼备,或爽滑鲜香,真可谓“异味”纷呈,迷倒食客无数。被外地人称为“黑色料理”的酸嘢,也是大放异彩,椰菜、萝卜、莲藕等蔬菜与木瓜、芒果、雪梨、苹果、番石榴等水果被切片腌制分装于十几只盆罐中,食客选择几个心仪品种装碟,撒上少许辣椒粉,轻启朱唇,小咬一口,汁液溅射,那种独特的酸辣甜强烈刺激味蕾,爽得简直要人命。烧烤师傅也许是受了“黑色料理”的启发,脑洞大开,肉鱼香肠蔬菜水果豆腐,凡能想到的食材无所不烤,蜂蛹龙虱之类的昆虫被烤得滋滋冒油香味四溢……
三四百米的南宁中山路夜市,走起来有点粘脚的感觉,与被评为“中国历史文化名街”的厦门中山路夜市有较大差距,可它却显得更接地气更有市井味。成排成行密集摊档,如同一排宏大长桌宴,食客在这家吃了粉虫、粉饺,屁股挪一挪,又可吃到另一家的五色糯米饭、炒田螺。从街头吃到街尾,食不分粗细、味不分南北,除了本地风味,还有越南鸡粉、俄式红肠、湖南臭豆腐、四川麻辣烫、粤味艇仔粥、云南过桥米线等,而且摊主以“南普”软语热情招呼,食客尽可款款而坐,品着香茗,慢慢瞄着水中游动的鱼虾、笼里跳跃的乳鸽、桌上摆得整整齐齐的菜蔬,随心所欲选择喜欢的食材,并能直接吩咐厨师按其口味加辣减醋烹饪。在这种环境里吃饭喝酒,无拘无束,倍感轻松惬意。这样的感觉,是外地夜市或高档酒楼难以寻觅的。
三
作家贾平凹曾来过南宁中山路夜市“嗦田螺”,南宁夜市的五光十色百娇千媚给他留下深刻印象。也许是那渗透紫苏香还带点微辣的螺肉促发了他的灵感,他说:“南宁是属于夜市的,夜市又是属于女孩子的。”
贾作家的眼光够“毒”的,他聚焦中山路夜市最本色最有风情的画面——南宁姑娘“嗦田螺”。 在其笔下,女孩披着一头“黑瀑布”秀发, “拿星子一般的眼睛盯锅里螺丝的颜色,皱着鼻子品闻各种香味”,“针尖挑出那一点嫩嫩的白肉”放进舌尖,“鼻尖上就沁出细小的汗珠,巧巧的小口动人得连卖主妇人也看呆了。”……
谁说南宁姑娘“后面望见一枝花,前面睇来黑麻麻”?说这话的人,不用南宁人出手,贾作家就会给他一板砖。
几年前,有一部名叫《九叔》的纪录片,反映南宁中山路从一条普通老街变成全国知名夜市的历程。导演吴建新是南宁人,虽然在外打拼,心里依然有南宁情结。他把镜头对准中山路的斑驳墙壁开裂门楣和街巷烟火市井百态以及田螺摊粉摊凉茶铺,让这条街裸露历史底蕴生活原色。这种不动声色的叙说,由外到里一层层揭开,观众看到的内核就是乡愁,想到的是“妈妈的味道”、爸爸妈妈叫回去吃饭……
在中山路夜市,人们趋之若鹜,无论是本地人外地人或离乡一段时日的游子,总思念中山路“那一口”。前些日子,广西援鄂医疗队凯旋归来,面对镜头接受采访的医疗队员有人就透露回到南宁的心愿之一就是到中山路“嗦田螺”吃老友粉。这些刚脱下征袍脸上还有口罩勒印的白衣战士津津有味“嗦田螺”的样子一定很美丽,她们是最美的南宁妹,贾平凹先生倘若写“嗦田螺”的南宁妹续篇,肯定会写得更细腻更传神。
受疫情影响的中山路夜市歇业已有一段时日。四月十日,中山路夜市重燃烟火,三千食客排队得号有序进入,陶醉于久违的味道中。
中山路夜市就是这样令人无可抗拒,无论你来与不来,它都是这样静静存在,夜复一夜绽放它的活力和魅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