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内外高校青年“云聚会” 共同传递诗歌正能量

2020年04月04日23:02  来源:人民网-广西频道
 

3月28日,广西民族大学文学院创意写作中心以“云聚会”方式举办“文心战疫,唱响春天”网络诗会。来自广西大学、南宁师范大学、广西民族大学、福建师范大学、玉林师范学院、河池学院、英国阿伯丁大学、印度尼西亚巴查查兰大学等16所海内外高校的160多名学子参与本次诗会。

在春天,给远方的朋友读一首诗

广西民族大学文学院党委副书记吴先源在致辞中表示,我们今天相聚于此,通过网络诗会的形式,用诗歌传递青年人的声音,表达对一线战“疫”英雄的感恩之情,也为仍然面对疫情危险的国家和地区默默祈祷,传递更多的正能量。

广西民族报新闻部主任黄浩云表示,我们与当代广西杂志社近期面向全区诗人征集战“疫”主题诗歌,推送了一大批优秀作品,民大同学也有不少诗歌作品入选其中。我们还开辟了“岜莱诗会”专栏,希望高校的同学们能够踊跃来稿。

在朗诵环节,广西各高校的文学社团代表、学生代表朗诵了《武汉,多云转晴》《假如春天答应做一个温顺的闲人》《一座城市的忧伤》《春天的温度》等10多首原创的主题诗歌,用真诚的文字和深情的声音,赞颂战“疫”英雄、歌唱美好的春天。远在英国阿伯丁大学的孙蔚璐、印度尼西亚巴查查兰大学的张鑫也在线参与朗诵,并表达了对国内亲人朋友的问候。

孙蔚璐表示,英国和中国的空间距离是八千公里、时间距离是八个时区,英国的时间现在是上午八点,而国内是下午四点。在这个特殊的时期,隔了那么遥远的距离,还能够在网络上与老师和朋友见面,一起朗诵诗歌,我感到十分亲切和温暖。

在诗会讨论环节,大家围绕“青年写作与社会担当”“主题写作与个性表达”等话题,展开了热烈的交流讨论。

社会担当是青年写作的题中之义

广西民族大学陈爱中教授表示,从同学们展示的作品来看,大家已经实现了用诗歌记录现实、反映现实的目的,很好地继承了中国诗歌“兴观群怨”的传统,也呈现了青年写作者介入社会的责任心和时代使命感。当前疫情席卷全球,这是全人类面对的一场没有硝烟的战争。青年人作为未来的建设者、阐释者,应该以更广阔的视野来写作,不仅要思考社会现状,也要思考一个民族和国家的过去与未来,在多维时空中往来穿梭,才能创作出超越时代的好作品。

广西民族大学相思文学社徐冬梅认为,写诗就是不断将自己对生活的感悟,以艺术化的语言呈现出来,并且在与读者和文友的互动中,不断提升自我的写作水平。作为青年写作者,我们个体的力量是极其有限的,也许还不能扛起太多的社会责任,但我们总归要动笔写起来,哪怕想法是稚嫩的也没关系,只要记住言而有度、诗从于心,那我们的写作就是有价值的。

玉林师范学院玉笛文学社岑叶明表示,我们不难发现,这些主题诗歌涉及的面非常窄,或悲叹灾难,或歌颂英雄。我们能不能试着把边界拓宽一些呢?疫情的发生,是人类某些行为导致的结果,同时也是许多社会事件的起因,我们应该多关注疫情背后存在的问题。这是我想呼吁诸位去思考的,包括我自己,也时常在思考这个问题。

青年诗人何燕认为,青年写作者需要以悲悯情怀和巨大的包容心,观照疫情时期的人与人、人与自然之间的对话,用诗歌燃起光明的火焰,照亮世界的每一个角落。

南宁师范大学仲虎勇认为,社会担当一直都是青年写作的题中之义,我们只要动笔写作了,就不可能不与社会发生关联。诗人深深扎根于脚下的土地,并对这片土地上的平凡人的生活进行描写与挖掘,其中有真与假,善与恶,美与丑。而我们除了要写作,也要多阅读别人的作品,去发现我们从未见过的生活,关注那些似乎离我们很远,但又密切相关的事件,并跟随其他作者的思考,重新审视我们的生活。

梧州学院王锐道表示,每个人在社会上都扮演着不同的角色,青年人写作不一定要刻意站在非常高的位置看待问题,而应该遵从自己的内心,从不同的角色身份出发,写一写自己身边发生的真实事件。

广西国际商务职业技术学院莫勇认为,作为青年写作者不应该只看到社会光鲜亮丽一面,也要正视和思考疫情引发的各种问题。

在主题写作中追寻个性表达

广西民族大学叶君教授指出,这次疫情给人类提出了一个深刻的命题,在灾难面前所有生命都是脆弱的。记录不是写作的唯一目的,青年写作者进行创作时,需要突破应景式、赞扬式的写作,以巨大的诚意和勇气,去反思我们的文明、我们的生活习惯。而无论采用哪一种文学形式,写作格调都应该定得高一些,要打破社会事件的表象,直面生命的本质问题。同时,也要守住文学的门槛,重视追求作品的质量,而不是数量。

青年诗人、广西作协会员李富庭认为,大学生写作具有一定的局限性,面对同一个主题不免出现同质化写作的倾向,作品没有自己的个性。比如,写医生护士,许多人总是以群像扫描的方式,用一些固定化、标签化的语言来描述,而没有写到具体的人、事、物,这样的作品会显得空洞,很难引起读者的共鸣。在表达社会主题的时候,我们也应该坚持艺术的原则、伦理的原则。既要真实地反映社会现实,又要突破流水账的记述方式,进行适当艺术加工,开发自己的个性语言;同时,对生命保持敬畏之心,不能为了突出个性而剑走偏锋,去挑战伦理底线,写有争议的“怪诗”。

广西民族大学相思湖诗群胡月认为,主题写作的落脚点不应该局限于战“疫”本身,要尽可能发散艺术思维,通过社会这个窗口,去观照人类的生命和精神状态。在特殊时期,我们只能在网络获取信息,网友们也热切地关注疫情的发展动态,但是有的人为了博取眼球,将一些事件去头断尾地呈现出来,造成了极大的混乱。面对这些问题,大学生应该有自己独立的判断,倾听更多的不同的声音。

河池学院南楼丹霞文学社叶琼琼表示,诗歌要接近人群,写时代的疼痛和欢喜,无论是什么主题,都要从小角度入手,从个体的经验出发,表达对诗歌和世界的看法,在追求个性化写作的过程中,达成与社会的共识。青年人的社会经验有限,对疫情的直接感悟也许并不深刻,但我们可以采用“移情”的方式,去写这个特殊时期人们生活的种种变化,这也是将个体写作与社会事件联系起来的有效途径。

在印尼巴查查兰大学留学的张鑫认为,这个信息大爆炸的时代,我们几乎每天都在主动或被动的接收着来自诸如微信公众号、微博热搜、知乎等各种媒体信息的轰击,人们可以轻松便捷地以键盘代笔敲出自己对任何一个事件的见解,写作似乎变成了一件很容易的事。但是网络所具有的强有力的传播性,很容易引起蝴蝶效应,正确的发声会得到人们的支持与呐喊,而粗俗不当的言论会引起人们的声讨与唾骂,面对庞杂的网络信息,我们青年一代应当有自己的思辩力,不能人云亦云。

青年诗人陆天认为,面对疫情主题的写作,如果还没有形成比较深刻的认识,最好不要急于下笔,更不要看到别人写什么,自己就跟着写什么,要尝试以新的视角看待问题,适当沉淀思考之后再来写,也许能创作出更好的作品。

南宁师范大学李广丹表示,主题写作与个性表达并不矛盾,虽然战“疫”诗歌的主题是固定的,但每个人对主题的理解不一样,投入的情感也不一样,选择的意象和言说方式也不同,这些都是个性表达的体现。但好的诗歌并不完全是技巧的产物,不能为了写作而写作,而是要在深入体验生活的基础上,获取更多具体真实的感悟,做到有感而发、言之有物。

广西民族大学文学院副院长马卫华在进行活动总结时表示,此次诗会呈现的意义有三点:第一,爱国爱民,心怀天下。此次疫情在全球范围内爆发,给全世界人民带来了无穷的灾难。就写诗的个体而言,我们不仅是作为普通个体进行自我表达,更是对民族、国家以及整个人类文明的反思。第二,以诗会友,以诗净心。在浮躁的时代,诗人应保持沉静之心,深入到灵魂处寻求纯净。第三,融入历史,超越自我。我们自身以及所写的诗歌都在历史之中,作为疫情的见证者,我们用自己的作品记录这一历史事件,这些文字也将成为我们人生和历史的重要组成部分。

据悉,广西民族大学文学院创意写作中心从2月份开始,发起“以诗抗疫,传递温暖”主题征稿活动,收到了区内外10多所高校青年写作者的来稿,目前已推送13期诗歌专辑,展示了近100名同学的优秀作品,部分作品发表于广西民族报网、当代广西网、学习强国等平台。此次网络诗会是该主题征稿活动的延续,旨在加强各高校之间的交流,引导广大青年写作者树立与祖国“同呼吸,共命运”的意识,凝聚文学共识,为抗击疫情贡献青年的力量。(李丹、杨瑶、蒋雨芳、毛林洁)

(责编:伍迁、李敏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