宾阳炮龙节 延续千年的民俗盛宴

2020年03月18日09:12  来源:南宁新闻网
 

每年的农历正月十一,是南宁市宾阳县举行炮龙节的日子,吸引了众多当地居民和国内外游人参与,被游客称为“东方狂欢节”。据了解,宾阳舞炮龙孕育于宋、元朝,发展、形成于明朝,成熟于清末民国。炮龙节至今已有上千年的悠久历史。炮龙节于2008年6月成功入选第二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历史悠久 传统文化焕发新春

炮龙节至今已有上千年历史。相传宋皇祐年间(公元1052年),宋皇朝为了征伐侬智高,令狄青大军赴广西征剿。但征战到宾阳的昆仑关时,由于关隘险要和侬军的死守,狄军屡攻不克。此时已近农历元宵节,狄青便下令驻扎在宾州城的兵士大闹元宵之夜,以麻痹侬智高。狄军多为中原人,擅长舞龙、杂耍等多种技艺,他们以稻草扎成龙,以火烧竹子既当照明,又把竹子燃烧爆裂后发出的响声当作“炮竹”而狂舞龙。

侬智高探得消息后被迷惑了,以为狄军正在过节不会有军事行动,放松了戒备。结果狄青趁机连夜出击,攻克昆仑关。

之后,人们将如此舞龙视为一种吉祥之举,作为一种习俗沿袭下来,寓意祈求新年风调雨顺、五谷丰登、生意兴隆、人财两旺。

如今,每年一度的宾阳炮龙节已经成为宾阳县一带汉族与壮族文化融合共生的综合性民间节庆活动。节日里,参与的群龙达到上百条,历史文化在这里焕发出新的魅力。

龙随炮舞 海内外游客齐狂欢

每逢农历正月十一的晚上,宾阳县主要街道上就会呈现群龙劲舞、鞭炮齐鸣的景象。

随着7时的“开光”仪式的结束,100多条长达三四十米的炮龙上下飞舞,来回盘旋,堪称人龙融合的最高境界。勇敢的舞龙者均为赤膊上阵,头戴笠帽。炮龙以龙珠、龙牌、锣鼓、文武场开路,照明及护龙队首尾随龙而进。这时,全城鞭炮雷鸣,鼓声震天。而十几万从全国甚至国外赶来的游客的热情也一起被点燃。

当巨龙舞到街尾的时候,威风的长龙只剩下一副骨架,这也预示着舞龙活动接近尾声。宾阳县制作巨龙的代表性传人邹玉特说,当地人相信,用鞭炮去炸龙能带来一年的兴旺;而舞龙者则认为,龙身被炸得越烂,越是能给人们带来吉祥如意。

独特魅力 非遗文化长盛不衰

宾阳炮龙节具有独特的中华龙文化研究价值,也具有满足民众禳灾祈福的心理需求的精神价值。

近年来,宾阳炮龙节的精髓部分还包括丝弦戏、师公戏、游踩架、踩高跷、彩凤舞和傩舞等各种独具宾阳地域特色的优秀非物质文化展演,充分展现了宾阳县民间艺术、民族文化共融的独特魅力。

如今的宾阳炮龙节,受到越来越多国内外游客的喜爱,并作为文化使者到世界各地以及港澳台地区进行文化交流。2010年2月,2条宾阳炮龙参加新加坡春节“国际妆艺大游行”活动,让众多华侨感受到浓浓的中国味。近几年,宾阳炮龙和台湾台南蜂炮建成交流平台,并连续举办了3届南宁(宾阳)—台南(盐水)“双炮”交流系列活动……

宾阳县相关部门负责人说,炮龙节充分展示宾阳优秀的民间民俗文化,展示宾阳人民拼搏、勇敢、进取、守信的精神,进一步提升宾阳炮龙文化品牌,把宾阳炮龙节百龙舞宾州活动办成全县各族群众与各方游客同喜庆共欢乐的和谐盛会,为观众释放情感和直接参与提供了空间,独特的魅力使得炮龙节长盛不衰,每年都有大量的海内外游客慕名而来感受这种古老的狂欢文化,感受宾阳县民间艺术、民族文化共融的独特魅力。(记者韦东/文 程勇可/图) 

(责编:庞冠华、周雨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