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西从供给侧发力完善疫情防控医疗物资保障体系

2020年02月27日09:25  来源:广西日报
 

坚守生产线,就是守护生命线

——我区从供给侧发力完善疫情防控医疗物资保障体系

打疫情防控阻击战,实际上也是打后勤保障战。坚守医疗物资生产线,就是守护人民群众生命线。疫情发生以来,广西医疗物资保障部门以生产一线作为战疫前线,从围绕制约产能释放的关键环节,采取硬核措施全力以赴抓生产、保供应,切实从产能增量上缓解因新冠肺炎疫情引发的急剧扩张的供需矛盾。

多种防疫物资生产实现零的突破

2月7日1天时间完成注册,2月18日生产线转产运行,第一批产品经相关部门查验合格——短短11天时间,桂林合兴医疗科技公司生产的护目镜,使广西医用护目镜产业从无到有,实现零的突破。

据公司董事长伍宇介绍,工信、药监、市场监管等部门组成人员进驻企业协调解决人手不足、原材料紧缺等难题,让企业以“非一般的速度”实现投产,目前,护目镜日产量已达8000副,3月后将进一步提高到2万副。

在南宁腾科宝迪生物科技公司,工人们在无尘车间内加工防护服、隔离衣。一个月前,这里还只是一个隔离衣半成品加工企业,如今,每天从这里生产出来的防护服接近3500件,隔离衣超过5万件。

柳州吉燕峰汽车公司的改装车间,一辆辆东风柳汽生产的救护车陆续抵达,工人们加班加点、全力奋战,为救护车装上警灯、担架、氧气瓶、负压设备等装置。

“目前,已有120辆救护车从东风柳汽柳东乘用车基地下线,进入改装厂进行改装,有望2月底通过检测后,奔赴战疫一线。”东风柳汽销售公司副总经理陈晓峰告诉记者,为应对疫情下各地对负压救护车的需求,东风柳汽生产转运型救护车的同时,全力展开负压救护车的研发。

从疫情发生之初的24家医疗物资生产企业到现在的90家,从近10种战疫物资严重短缺到医用防护服、隔离衣、手持测温仪、护目镜等物品实现“广西造”新突破,广西医疗物资保障的生产短板基本补齐,实现从小到大、从单点支撑到多点突破的全面提升。

广西属于防疫医疗物资薄弱省份。疫情发生后,自治区工业和信息化厅会同药监、卫健、市场监管等部门开辟绿色通道,进一步优化审批流程,在确保产品安全、有效、质量可控的情况下,全力加快医用口罩等紧缺防控医疗器械审评审批速度;组成工作组进驻重点企业,为企业提供“店小二”式服务,开展一对一精准帮扶,解决新建项目的建设、生产资质办理、生产线采购维护、设备安装、原材料采购运输、融资等问题,指导企业满负荷加快生产。

据统计,截至2月25日,全区口罩产量突破2000万只大关,其中,医用口罩650万只;防护服、隔离衣、手持测温仪、护目镜累计产量分别达到6.09万套、75.03万套、2092台、2.25万副。

消杀品产业飞速发展,生产企业从15家增加到62家,日产量较疫情之初增长近10倍,累计产量达到2.48万吨,消杀用品的供给量已能充分满足广西战疫需求。

加紧构建完整的产业链条

从想法提出到第一批口罩下线,仅用了3天时间;从立项攻坚到广西第一台全自动化口罩机正式下线,仅用了76个小时——阻击疫情的关键时刻,上汽通用五菱跨界“转身”为国内第一家既生产口罩也生产口罩机的企业。

据公司副总经理沈云啸介绍,口罩生产设备紧缺是制约产能提升的重要因素之一,为破解这一“卡脖子”难题,上汽通用五菱紧急调集120余名专家、精英技师组成核心团队,24小时不间断轮班,夜以继日攻坚。

“尽管广西医疗物资保障能力不断提升,但和激增的需求相比,口罩等紧缺医疗物品仍有不小缺口。”自治区工信厅相关负责人表示,受疫情影响,原材料告急、零配件供给不足成为制约紧缺医疗物资产能快速扩张的重要因素。在采购渠道逐渐收窄的情况下,增强医疗物资自给力、产业协同能力、保障力是应对突发疫情的根本之策。

据悉,广西还计划新增各类口罩生产企业20余家,新增各类口罩生产线90余条,预计3月中旬陆续投产,项目建成后广西口罩日产量可达1000万只。以口罩为突破口,广西开始加紧构建口罩产业链。目前,除上汽通用五菱已建成广西第一台全自动化口罩机外,熔喷布、无纺布等行业相关企业也已实现量产,未来还将引进耳带、鼻梁夹等配件生产企业。

以制度保障护航产业长远发展

“为解决企业生产资金不足等难题,广西拿出8400万元专项资金支持重点防疫物资生产;争取地方金融机构支持,推动全区十余家银行向防疫物资生产企业授信13.69亿元、贷款11.65亿元,惠及47家以上防疫物资生产企业。”自治区工信厅副厅长石红艳说。

广西正加紧建章立制,统筹规划,实施财政、金融等一揽子计划,积极扶持一批防疫物资生产企业,着力提升广西医疗物资供给能力。

目前,广西已制定《全区重点防疫物资生产企业驻厂协调员工作制度》《进一步强化疫情防控物资保障若干措施》等制度,进一步完善驻厂特派员制度、防疫物资生产企业清单管理制度,及时协调解决企业生产经营和项目建设过程中存在的困难和问题;在扩产强能上狠下功夫,增强物资供给能力,通过协调提供无尘车间、寻购租用二手设备、申请调配关键设备及面料、协调区内外代工合作、协助办理专项贷款等方式,全方位解决场地、设备、原料、用工、资金等问题,以制度的保障护航产业长远发展。(记者骆万丽、康安 通讯员黎慧)

(责编:庞冠华、周雨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