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治精神在八桂大地深扎根

“中国宪法边疆行”第二季广西掠影

2020年02月17日07:41  来源:人民网-广西频道
 

广西东兴市万尾村,是祖国西南边陲的一个小村屯,村中67岁的京族老人骆文芳,四十年如一日坚持在家门口升国旗。他凭着一颗赤子之心和使命感,带动家人和全村村民树立了终身守土保疆,坚持民族团结和国家统一的宪法精神。

广西崇左、百色、防城港3个边境市及所辖8个边境县(市、区)、87个边境乡镇,500多个边境村与越南山水相连,边境通商历史悠久,双方边民交往紧密。

边疆不宁国难安。“七五”普法规划实施以来,为筑牢边疆安全的铜墙铁壁、保证边境经济繁荣稳定,广西壮族自治区司法厅持续发力边关法治特色宣传、着力面向东盟周边涉外法律服务,为广大边民、商户、群众提供更多精细化、个性化的法治宣传法律服务,积极探索并形成新时代边境地区乡村社会治理的新路子。

2019年11月12日,“壮美新广西 法治新时代”2019年中国宪法边疆行活动主会场启动仪式。郑肖君摄

2019年11月12日,“壮美新广西 法治新时代”2019年“中国宪法边疆行”活动主会场启动仪式。郑肖君摄

壮大一线法治队伍 守护基层乡村和谐

十万山瑶族乡,位于广西防城港市防城区。全乡1.2万人口中有4600多人是上世纪80年代的越南归侨瑶胞。因祖辈、父辈历史遗留的土地问题,邻里纠纷时有发生。

凌增志,防城区十万山司法所所长。针对当地复杂的社情,他走村串户上门普法,帮贫扶困,化解矛盾从未停歇,被当地乡民尊称为“凌调解”。

凌增志(左二)向村民了解家庭情况。吴良艺摄

凌增志(左二)向村民了解家庭情况。吴良艺摄

2018年2月,十万山瑶族乡垌平村的韦某来到十万山司法所求助,称他父亲为李某做工时被水泥砸到腰部,导致腰部尾椎骨爆裂住院治疗,在防城港市第一人民医院住院治疗。李某在垫付了六千多块的医疗费后,就不愿意再支付医疗费了,希望司法所能提供帮助。

接案后,凌增志多次走访李某,李某均不愿意见面协商。凌增志继续利用电话、微信与李某商谈,最终劝服李某愿意支付全部费用,并承担后续治疗及营养费。当医药费及后续治疗费用交到韦某的手上时,他拉住凌增志的手,激动地说:“多亏了您!不然这个事情真不知道怎么处理好。”

“乡里乡亲的,以和为贵,只要是一碗水端平,大家都会服你的。”凌增志说。

周梅初,凭祥市浦寨边贸区涉外纠纷人民调解委员会主任。他通晓中越双语,三年解决了80多起边贸纠纷。2018年12月,浦寨调委会被国家司法部授予“全国人民调解先进集体”称号。“边贸边民客商游客,有时候可能因为一件小事情都会闹起来。我们给老百姓说法说情说理,解决了问题又宣传了法律。”周梅初说。

周梅初(右)与越南籍调解员共同研究案例。凭祥市司法局供图

周梅初(右)与越南籍调解员共同研究案例。凭祥市司法局供图

在中越边境线上,广西千百名司法行政基层干部、调解员像“凌调解”和周梅初一样,扎根基层开展法治宣传提供法律服务,引导乡村群众学法用法,一件件调解案子变成了当地农民群众身边的生动案例。

广西司法厅统计数据显示,截至2019年6月,广西共有507家基层法律服务机构,2200多名法律服务工作者,人民调解员11.25万人。他们活跃在乡村法治宣传和法律服务一线,这使得广西实现了一村一人民调解委员会全覆盖、一乡镇一法律援助工作站全覆盖、一村(社区)一法律顾问全覆盖。

突出青少年法治宣教 涉外法律服务全覆盖

青少年是祖国的未来,民族的希望。在靖西市新甲乡新圩中心小学,该市首个“青少年法治宣传教育基地”就落户在这里,这是孩子们开展法治主题班会的场所。靖西市司法局还定期到基地开展“法治传帮带”培训课普及法律常识,组织边境地区学生接受法治教育。校园里,法治文化墙、法治文化走廊和法治宣传展厅潜移默化、润物无声,孩子们心中的法治理念、法治精神慢慢扎根。

除了“法治进校园”,凭祥市司法局聚焦涉外法治宣传,通过在友谊关景点和口岸设咨询点提供涉外法律咨询。律师、法律服务工作者、边防武警、志愿者等组成的涉外法治宣传服务队,常年在这里开展“送法进口岸”活动。

2019年11月,东兴平安文化园的建成让东兴市民又多了一处“尊法、学法、守法、用法”的普法阵地。

东兴市平安文化主题公园一角。广西司法厅供图

东兴市平安文化主题公园一角。广西司法厅供图

立基地、设站点、建公园,广西依法治区氛围日渐浓厚。“七五”普法实施以来,广西的市、县(市、区)整合资源加快法治创建,设立法治宣传基地、中心培训普法骨干,将村委干部、普法骨干、人民调解员、法律服务工作者等骨干力量充实到农村一线普法宣传队伍中,建立自治区、市县、乡、村、屯五级法治宣传网络,将法治宣传有机融入日常调解、服务工作中去,逐渐形成“全域普法”的工作格局。

汇聚志愿普法力量 法治文化稳固边境

广西崇左市宁明县峙浪乡,地处中越边境地区。这里的一座座山川、一条条河流之间,经常会出现韦忠、韦江、韦柯三兄弟的身影。

1981年,韦家老爹和三兄弟花了3700元钱买回了一台16毫米电影放映机,中越边境上第一个为农村服务的放映队诞生了。2012年9月,在边防派出所支持下,韦家老大韦忠打出了“峙浪乡爱民固边电影放映队”的牌子,义务宣传爱国主义、宣传党和国家方针政策、宪法法律法规,坚持面向农民、服务基层。

2018年3月,老三韦柯从哥哥手中接过“爱民固边”电影队长的责任和“第五届全国服务农民、服务基层文化建设先进集体”的光荣,扛着放映机继续行走在崇左宁明县的各乡各屯。

韦家三兄弟为深入村屯放电影爬山涉水。宁明县委宣传部供图

韦家三兄弟爬山涉水深入村屯放电影。宁明县委宣传部供图

38年来,他们的足迹遍布了中越边境线上的29个村(屯),总行程20万公里,为边境村屯群众播放影片2万多场,惠及边境群众近200万人次。如今,电影队人员也从最初的三兄弟发展到7个人。

“放电影前,我就先播点司法局发的普法光盘,现在还有U盘,更加方便了。”韦柯说,“边境电影放映之路依然任重道远,我们会继续沿着这条路走下去,做扎根基层的法治文化传播者。”

山歌普法同样为法治文化助力。

74岁的靖西老人李西克,时常在大街小巷、田间地头吹着自制的田螺笛传递普法声音。他把普法知识融入他擅长的靖西壮剧、八音、末伦及民间小调,唱进当地群众的心坎里。

防城港的京族山歌唱普法、崇左市大新县宝圩乡板价村民俗文艺队的普法山歌,这些极具民族特色的广西法治文化,都在八桂边境上开花结果。

法治文化传播,持续地引导乡村群众树立法治思维。党的十九大以来,广西各级地方共有1177个戏剧院团参加各种法治宣传活动,演出惠及917个乡镇,覆盖率73%,惠及6318个行政村,覆盖率52%。平安和谐之花绽放在壮乡的巷陌街头和村寨边关。(彭远贺、李琦) 

(责编:彭远贺、李敏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