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同团结进步 共同繁荣发展

兴利村成为都安乡村振兴典范

2020年01月14日16:19  来源:河池日报
 
原标题:共同团结进步 共同繁荣发展 兴利村成为都安乡村振兴典范

1月7日,在都安瑶族自治县地苏镇兴利村头亮屯,村民有的在广场上闲庭信步、有的在凉亭下象棋、有的在排练春节晚会节目,小孩嬉戏打闹、老人们低头私语,屯头的田野上,则是一片绿油油的火龙果树和成群的鸡鸭鹅……一派生机勃勃的农村田园景象。

兴利村位于都安县西部的红水河边,辖3个自然屯、13个村民小组,居住着壮、瑶、汉、毛南、苗等民族,全村483户1598人,其中少数民族人口占98%。该村是都安县首批小康示范村之一,是都安县宜居乡村第一村、河池市“文明村”、广西壮族自治区“卫生村”、自治区级“生态村”,获“绿色村屯”称号等。长期以来,兴利村认真贯彻落实党的民族政策,紧抓各民族“共同团结进步、共同繁荣发展”主题,因地制宜,立足实际,把推进民族经济发展和维护民族团结当作头等大事来抓。特别是2014年以来,兴利村以旅游脱贫为主导的生态乡村体验游、特色农业观光游,有力地推动了全村经济发展,使该村成为共同团结进步、共同繁荣发展的乡村振兴典范。日前,兴利村更是获得了“全国民族团结进步模范集体”称号。

目前,兴利村旅游业发展方兴未艾。该村充分利用位于红水河边、大化至忻城二级公路穿境而过的独特地理优势,于2011年建成了大湾码头,并依托码头建起了三岛湾国际旅游度假区、头亮生态农业园、头亮民族新村,新村里则建设了休闲广场、水上民族九曲艺台、山上特色农业观光亭、吊脚木楼以及发展农家乐等,吸引了县内乃至南宁等周边县市游客前来度假观光,旅游业成为村民致富增收的一项重要经济来源。

产业发展多元化。“农民土地流转好,交给能人来打造,种植葡萄火龙果,不劳而获鼓腰包。”这是兴利村里传唱的一首山歌,也是兴利村民转变思想观念、改变生产方式的生动写照。兴利村民祖祖辈辈都种地,要想把土地流转,很多老人根本想不通,他们说没有了土地吃什么。在村委班子努力下,群众愿意把土地流转。目前,兴利村成为都安县特色农业示范区核心区,村民通过加入合作社经营获取收入。此外,农民土地流转后,很多劳力都空闲了出来,除部分人转移就业到发达地区创收外,剩余劳力则大力发展种养产业,现兴利村有养牛大户3户(存栏30头牛以上的)、养羊大户13户(存栏50只羊以上的、养猪大户4户(存栏50头猪以上的)、养鱼大户1户(10亩水塘以上的)。没有能力发展养殖的,就主动对接编织老板,拿材料回家编织创收。目前,全村93%以上的农户都有2项至3项增收产业。兴利村农民年人均纯收入也由2013年的4800多元增长到2018年的16800多元,几乎翻了4倍,村民收入是一年更比一年高。

文化兴村促和谐。兴利村山歌历史悠久,目前兴利村有两个自治区级歌圩,即头亮歌圩和三岛湾歌圩。平时,村民自编山歌,在春节、三月三、中秋节、重阳节等重大节日,采用山歌比赛、山歌交流、民俗文化文艺表演等方式,大力宣传党和国家的民族政策、法律法规,倡导生活新风尚,使党的民族政策、法律法规等深入人心,在丰富村民文化生活、促进全村和谐的同时,更展现了新农村的美好生活画卷。(黄鹏欢)

(责编:李敏军、陈露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