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色市大楞鄉:
八角林裡“翻身仗” 老樹結出“致富果”
清晨,百色市右江區大楞鄉羅甫村的八角林裡霧氣未散,村民黃秀芬仰頭望著枝頭擠擠挨挨的星形果實,黝黑的臉上笑開了花:“誰能想到,這片林子幾年前葉子都黃透了,差點要砍了當柴燒,如今啊,竟成了咱的‘搖錢樹’!”
大楞鄉素有“八角之鄉”的美譽,全鄉10萬多畝八角林曾是村民的“命根子”。可到2000年前后,由於樹齡老化、管理粗放,加上炭疽病、煙煤病、飄螢葉甲等病虫害輪番侵襲,許多林子畝產不足50斤甚至絕收,收購價一度跌到1元/斤,不少村民含淚砍掉八角樹改種桉樹。“那時候站在林子裡,看著滿地枯葉,心裡比黃連還苦。”羅甫村老支書黃壽生回憶道。
轉機出現在2017年,百色市以大楞鄉為試點開展八角低產林改造試驗,自治區、百色市林科專家團隊,帶著“高位截干+水肥一體化+病虫害綜合防治”技術走進村子。“把8米高的老樹鋸到2米,剛開始大伙兒都心疼得直跺腳。”黃秀芬說,“但專家在現場演示,截干后的樹第二年就挂果,三年進入盛產期,產量翻三倍!”嘗到甜頭的黃秀芬主動承包300畝低產林,採用“無人機飛防+生物菌劑”防治病虫害,如今每畝產量穩定在1000斤以上,還被自治區林業局聘為縣(區)級林業技術推廣技術員。目前,在大楞鄉的八角林裡除草施肥、修枝疏伐、測土配肥、噴藥除病、無人機飛防、換冠嫁接、套種林下經濟等新管理手段已普及。
為破解“單打獨斗”困局,鄉裡探索出“合作社+基地+農戶”模式。羅甫村那花種養合作社流轉300畝林地,林下套種草珊瑚,八角豐收季,合作社理事長黃秀芬掰著手指頭算賬:“八角畝產增收2000元,草珊瑚每畝又多賺800元,去年光林下經濟就分紅40多萬!”經過幾年的發展,大楞鄉八角產量和品質均得到提升,每畝年產量達800斤至1500斤,是低改前的10倍至20倍,八角產業成為當地群眾增收致富的重要途徑。預計今年,全鄉八角產量6000多噸,產值達5000多萬元。
最讓村民驚喜的是“73”利益聯結機制。巴平村讓村民把林地入股,村集體統一管、統一賣,賺了錢按7:3和村民分,村民在家門口領上了“生態股金”。“以前林子沒人管,現在村集體幫著弄,年底還有分紅,真好!”村民們說起這模式,都豎起大拇指。這一發展模式既盤活了群眾閑置林地資源,同時又助推了農村集體經濟的壯大。
科技賦能讓八角林徹底“改頭換面”。老樹嫁接新優品種,枯枝煥發新芽,引進的矮化技術使挂果周期從8年縮至3年,單株產量提高50%﹔無人機盤旋林間,精准噴洒藥劑,告別“噴不透、打不到”﹔羅甫村、龍和村通過整株嫁接改良,測土配肥、科學修枝疏伐800畝示范林產量翻番。2024年羅甫八角低改示范點在百色市八角低產改造示范點鮮果產量測定中,以畝產965公斤排全市第三、右江區第一,輻射帶動周邊村屯八角產業綜合改造4萬多畝。
技術革新只是起點,大楞鄉更探索出多條產業融合新路,讓八角林“一地生多金”。在八角林下套種草珊瑚、百部等中草藥,由50畝試點成功推廣至連片500多畝,去年僅草珊瑚就收獲鮮貨400多噸,增收40多萬元,林下養蜂,蜂蜜年產量突破2.5噸,增收20萬元,“合作社+基地+農戶”讓分散林地聚沙成塔。
“我們將更加注重科技下鄉、科技興農,將科技元素融入到本土產業發展中,依托科技提升八角品質與產業附加值,讓每顆八角都能賣出‘黃金價’!”大楞鄉黨委書記李生梯望著漫山遍野的八角林信心滿滿說。
從“低產林”到“高產田”,大楞鄉的八角林見証了一場靜悄悄的革命。如今,全鄉八角畝均產值從不足1000元躍升至6000多元,一千多戶農戶蓋起“八角樓”、買了“八角車”。山風掠過枝頭,送來陣陣濃郁的八角香,那是希望的味道,更是鄉村振興的芬芳。(黃愛妨)
來源:右江區大楞鄉人民政府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 評論
- 關注
































第一時間為您推送權威資訊
報道全球 傳播中國
關注人民網,傳播正能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