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網
人民網>>廣西頻道

生態與增收“共進” 發展和增綠“雙贏”

2025年10月17日09:15 |
小字號

10月的一場晨雨過后,大化瑤族自治縣漫山遍野的林木越發蒼翠,一抹抹綠色讓人心曠神怡。

“今年的山葡萄長勢特別好,已經收了5000多公斤,賣得2萬多元。”在六也鄉邊弄村的山葡萄種植基地,種植戶韋聯忠掰著手指算起收益,豐收的喜悅寫在臉上。他告訴記者,眼前的大山,曾經岩石裸露、土地貧瘠,如今已被連綿的葡萄藤蔓層層覆蓋,一串串紫潤飽滿的果實垂挂枝頭,成為村民增收致富的產業“綠洲”。

韋聯忠手指的方向,以前植被稀疏,如今蔬果滿地,百鳥爭鳴。這也是該縣石漠化治理取得成效的一個縮影。

石漠化即石質荒漠化,會導致岩溶生態系統功能退化,涵養水源能力減弱,水土流失加劇,造成生態狀況和生產生活環境惡化,被稱為“地球之癌”,是我國西南岩溶地區最為突出的生態環境問題。大化的大石山區作為全國石漠化問題最嚴重的地區之一,其石漠化發生率曾一度達到65.4%,被聯合國糧農組織認定為“除沙漠外最不適合人類居住”的地方。如何治理石漠化,這是生態問題,也是民生問題。

為此,該縣堅持保護優先、自然恢復為主的方針,用10余年時間大力實施石漠化綜合治理工程,採取強化重點生態工程建設、創建自然保護區和地質公園、探索生態立體產業等綜合措施,因地制宜推動石漠化防治、推進特色產業發展,持續筑牢我國南方生態安全屏障,探索出一條“生態修復+富民增收”的特色路徑。

2023年至2024年,廣西林業設計院與廣西植物研究所組成的技術團隊,在西南岩溶國家公園擬建區(七百弄鄉)開展科考時,迎來了生態改善的“重磅信號”——首次在岩溶地區記錄到錦葵科椴樹屬新種石山椴,還發現了稀有物種凌雲龍須藤。這些珍稀植物的“現身”與“回歸”,成為大化生態治理成效的最有力佐証。

如今的七百弄,早已褪去昔日貧瘠底色,峰叢疊翠間綠意盎然,獨特的岩溶生態系統逐步恢復活力,成為游客心中的“詩和遠方”。當地村民順勢而為,紛紛開起農家樂,讓生態優勢轉化為增收實效。“來這裡游山玩水,滿眼都是青山綠水,特別舒服。”今年國慶中秋假期,到大化旅游的河南游客閆小峰流連忘返,並表示今后還要來大化。當地的農家樂老板藍芳靈表示:“如今山裡水源充足,生態保護越來越好,山也更綠,游客一年比一年多,我們的收入也越來越可觀。”

生態紅利的持續釋放,在數據中得到直觀體現。今年上半年,大化接待游客193.5萬人次,同比增長15.83%﹔旅游總消費達20.1億元,同比增長17.93%,生態與經濟的良性循環正在加速形成。

治理一方石山,換來座座“金山”。享受到生態紅利的,不僅僅是文旅產業,大化推行的立體治理模式,正在讓每一寸山地都發揮出雙重價值:山頂種植任豆、竹子等植物,筑牢水土涵養的生態屏障﹔山腰發展山葡萄、劍麻、油茶等經濟作物,激活山地的經濟潛力﹔山腳培育七百弄雞、桑蠶等產業,發展循環農業,真正實現石山增綠與群眾增收的雙贏。

來源:河池日報

(責編:許藎文、陳露露)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返回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