陽朔:千年非遺“活”躍山水間 文旅融合鋪展新畫卷

近日,陽朔縣以豐厚的非物質文化遺產為核心,圍繞保護傳承、宣傳推廣與場景融合三大維度系統發力,將散落城鄉的“文化珍珠”串聯成璀璨奪目的“文旅項鏈”。如今,游客在沉醉“桂林山水甲天下”的盛景之余,更能沉浸式觸摸非遺的深厚底蘊,感受傳統技藝與民俗的獨特魅力。
作為文旅資源富集的旅游名縣,陽朔已構建起“自治區級—市級—縣級”層次分明的三級非遺保護體系。目前,全縣擁有5項自治區級非遺,包括承載地方記憶的陽朔福利五月八、白沙“六·廿三”會期,彰顯漓江特色的陽朔鸕鹚捕魚習俗,以及凝聚匠心的興坪鬆花糖制作工藝、船上粑制作工藝﹔另有5項市級非遺與14項縣級非遺,內容涵蓋民俗活動、傳統技藝等多個門類,共同構筑起陽朔鮮活且多元的文化基因庫。
為筑牢非遺“活態傳承”根基,陽朔縣主動“引智賦能”,特邀市級非遺保護領域專家開展專題培訓。培訓面向當地非遺代表性傳承人、文化工作者及相關從業者,通過系統性理論講解與實踐指導,全面提升非遺保護工作的科學化、規范化水平,為非遺傳承注入專業且持續的發展動能。
在宣傳推廣層面,陽朔打造了“節慶搭台+權威發聲+新潮傳播”的立體矩陣。一年一度的陽朔漓江漁火節,已成為集中展示非遺魅力的核心平台,福利五月八等傳統民俗在此間重拾熱度、煥發新生。同時,借助權威媒體擴大影響力,並緊跟旅拍熱潮,讓“漁夫撐竹筏、鸕鹚立船頭”的經典場景通過鏡頭傳遍全網,使陽朔鸕鹚捕魚習俗躍升為極具辨識度的文旅IP。
文旅融合的深度實踐,是陽朔激活非遺價值的關鍵舉措。 在世外桃源、印象·劉三姐、桂林千古情等知名景區,非遺展示與文創銷售有機結合,游客可近距離觀摩傳統手工藝的精湛細節﹔更有創新打造的非遺體驗工坊,邀請中外游客親手參與啤酒魚、鬆花糖、船上粑等特色美食的制作,讓游客從“旁觀者”轉變為“參與者”,在親手實踐中留存獨一無二的陽朔文化記憶。
下一步,陽朔縣將繼續深耕非遺保護與文旅產業的融合創新,讓千年非遺在綠水青山間持續“圈粉”,真正成為推動縣域經濟高質量發展的強勁引擎與文化名片。(陸春雄)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 評論
- 關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