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網
人民網>>廣西頻道>>市縣

賓陽縣武陵鎮以“路”為筆 繪就和美鄉村新畫卷

2025年09月28日11:27 | 來源:人民網-廣西頻道
小字號

近年來,賓陽縣武陵鎮以“四好農村路”建設為抓手,下足功夫做好農村公路提升,將一條條平坦寬闊的農村公路打造成產業發展的“致富路”、特色旅游的“振興路”、便利群眾出行的“連心路”、和美鄉村建設的“幸福路”。

武陵鎮龍德村開展道路硬化驗收工作。賓陽縣委宣傳部供圖

武陵鎮龍德村開展道路硬化驗收工作。賓陽縣委宣傳部供圖

路暢貨通 特產賣起來

“要想富,先修路。”這話在六蒙村村民看來,一點不假。曾經的六蒙村,藏在深山之中,崎嶇山路如同“攔路虎”,即使擁有豐富的山林資源,也是“守著金山難致富”。“以前路不好走,外面的老板不願來,村裡的特產也運不出去,日子總差著一口氣。”村民蒙大哥的話,道出了過去的無奈。

如今,平坦的公路蜿蜒至村民家門口,也為鄉村發展打開了新大門。這變化,吸引了武陵鎮創業能人劉老板的目光。此前,他在白沙村公路旁建起的澳洲堅果基地,憑借便利交通,1000多畝果園年加工鮮果達100萬斤,帶動150余人就業。隨著產業紅火,擴大種植的需求愈發迫切,武陵鎮順勢而為,將“退桉還林”與特色產業發展相結合,計劃在六蒙村委脫貧村石砵村打造2000畝澳洲堅果種植基地。

為破解基地運輸難題,武陵鎮積極申請68萬元銜接資金,修建了1.1公裡的石砵村至六嶺村澳洲堅果園產業路。這條“產業動脈”一貫通,不僅讓石砵村從“脫貧村”蛻變為“產業村”,更讓村民的腰包鼓了起來。蒙大哥在基地務工,一年能掙15000余元﹔越來越多村民也轉變思路,主動砍掉嶺上的桉樹,種下澳洲堅果樹苗,昔日閑置的山地,如今成了“增收寶地”。

路通客來 “桃源”火起來

沿著一條蜿蜒的環村公路駛入龍德村,眼前的景象讓人沉醉:郁郁蔥蔥的樹木環繞村落,潺潺泉水在路邊流淌,錯落有致的民宿掩映在綠意中,自駕游車輛停滿了生態停車場——誰能想到,這裡曾是“年輕人外流、田地荒蕪”的空心村?

“去年農家樂收入16萬元,這在路沒修好的年頭,想都不敢想!”村民吳大哥望著窗外的車流,臉上滿是笑意。這一切的改變,始於龍德村對農村公路的升級改造。近年來,龍德村先后綠化美化4條村內道路,硬化6公裡水泥路面,建成1.7公裡環村路、2公裡環江路、1.2公裡新庫區路。一條條道路串聯起村落的每一處美景,也為打造廣西生態特色文化旅游示范村筑牢了根基。

路通了,鄉村旅游的“引擎”也隨之啟動。龍德村黨支部書記吳世建帶領村民盤活閑置資源:將20間舊農房改造成別具風情的民宿,把連綿山林打造成后背山生態氧吧基地,開發馬頭寨徒步觀光線路,添置21艘游船、投放1萬多尾觀賞金魚。曾經無人問津的小山村,如今成了游客口中的“世外桃源”,每月接待游客約2萬人次。

為讓村民共享旅游發展紅利,龍德村成立農村專業合作社,鼓勵村民以土地、房屋等入股。“現在已有367個村民當股東,每年合作社創收高達33萬元!”吳世建算起收益賬,滿臉自豪。隨著人均年收入逐年增長,村民們的日子,正如村裡的景色一般,越來越紅火。

路寬人和 出行順起來

“怪事!路怎麼越走越窄了?”不久前,雲嶺村村民向村委會反映的一個問題,引發了村干部的關注。雲嶺至雲梯村路段貫穿兩個村委,是村民出行、農機作業的重要通道。可近年來,部分村民在路邊種樹、種青菜,甚至堆積雜物,原本寬敞的路面被擠佔,不僅會車難、常堵車,大型收割機更是進不了田——農忙時節晚收一天,糧食就少一籮,損失的都是“真金白銀”。更嚴重的是,道路兩旁的泥土堆積導致排水不暢,路面易損壞,埋下了不小的安全隱患。

“群眾的需求,就是我們工作的方向。”雲嶺村干部入戶宣傳,耐心向村民講解道路整治的重要性。“路通了大家都方便,要是堵了、壞了,受影響的還是咱們自己。”真誠的溝通換來了村民的理解,大家主動移走路邊的農作物。

武陵鎮雲嶺村開展道路整治工作。賓陽縣委宣傳部供圖

武陵鎮雲嶺村開展道路整治工作。賓陽縣委宣傳部供圖

隨后,村委會迅速調集挖掘機、拖拉機,開展了為期4天的集中清理行動,共清理道路2000米,恢復了路面的寬敞整潔。如今,車輛在這條路上通行無阻,收割機順利開進田間,村民們出行順心,干群關系也在這場“道路整治”中變得更加緊密。

路安行穩 民心暖起來

農村公路既要建得通,更要護得好、管得牢。2025年,武陵鎮投入143萬元,用於道路修建、整治與修繕,同時將“路長制”作為公路養護的關鍵,推動責任落實到每一段路、每一個人。

“哪裡有坑窪、哪個標識牌歪斜,我們拍張照發給鎮路長辦公室,很快就有人來修。”龍德村吳世建說。為調動村民護路積極性,鎮上還推出了“積分獎勵”機制,村民發現道路隱患、參與道路整治等,都能獲得積分,年底到積分超市兌換米面油等生活用品。

這一“專養+群眾+示范”的養護模式,讓村民從“要我養路”變成了“我要養路”。如今在武陵鎮,看到路邊有雜物,村民會主動清理﹔發現路面有破損,會第一時間上報。一條條養護得宜的農村公路,不僅保障了村民和游客的出行安全,更成為串聯起產業、生態、民生的“幸福紐帶”,持續推動武陵鎮“四好農村路”高質量發展,為和美鄉村建設注入新動能。(李念)

(責編:李敏軍、許藎文)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返回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