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根甘蔗有多“甜”
——崇左市發力糖業循環經濟激活全產業鏈觀察

9月中旬,左江河畔蔗浪翻滾。崇左市江州區蔗農王建波一家在田間為新榨季剝葉,他指著堆積的蔗葉笑道:“過去甘蔗隻賣糖錢,現在蔗葉都能換錢!去年我家這項收入幾百元,今年又添了中型打地機!”手機裡,飼料廠的收購預約信息不時彈出。
蔗農的“新錢景”,正是“中國糖都”崇左深化變革的生動注腳。作為全國最大蔗糖生產基地,崇左蔗糖產量佔廣西1/3、全國1/5,已連續22個榨季穩居全國地級市首位。
《廣西糖業發展“十四五”規劃》明確提出,要推動糖業全產業鏈優化升級,將綠色循環經濟作為發展重點。崇左市遵循這一方向,將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的理念融入產業血脈,圍繞“一根甘蔗吃盡榨干”目標,在循環經濟賽道持續發力,走出生態與經濟雙贏的高質量發展新路。
糖蜜做“養料”,育出“甜蜜經濟”生態圈
9月15日,安琪酵母(崇左)有限公司廠區裡,清甜的蔗糖氣息彌漫。老技術員韋明勇在中控室緊盯發酵罐儀表盤,一旁金黃色的糖蜜正汩汩流入巨大的發酵罐。
“我們每年要‘吃掉’25萬噸糖蜜!”韋明勇帶著記者走向車間外,工人們正將產品裝車,“發往美國的超高端活性酵母提取物,每噸能賣10多萬元!直接賣糖蜜原料的話,連零頭都不夠。”
曾幾何時,糖蜜是傳統制糖業的“頭疼事”。每個榨季過后,數以百萬噸計的糖蜜處理難題,困擾著廣西的糖業,崇左亦深受其困。
本世紀初,轉機悄然而至。安琪酵母股份有限公司團隊將目光投向崇左,這不僅是企業選址,更是科技與資源的精准對接——他們帶來了世界前沿的生物發酵技術。
通過世界領先的發酵工藝,將糖蜜中特有的微量元素作為“養料”,培育出微小的酵母菌。這些小生命經過一系列精密的分離、提純、干燥工序,最終變成高附加值的高活性干酵母和酵母抽提物。“前者是面包、饅頭的‘靈魂’,后者是現代健康食品工業不可或缺的‘天然增鮮劑’。”安琪酵母(崇左)有限公司研究所所長梁大煒解釋道。
糖蜜的價值不止於此。在寧明縣,一座現代化的朗姆酒產業園拔地而起。這裡,糖蜜經壓榨、發酵、蒸餾等工序,被釀造成風靡全球的高端烈酒——朗姆酒。“項目一期投產后,預計年產值達5億元,為崇左的‘甜蜜事業’增添一抹醉人的亮色。”廣西岜萊柒寶朗姆酒業有限公司生產廠長徐毅章信心滿滿。
據測算,每萬噸糖蜜消耗約帶動4.72萬畝至5.95萬畝糖料蔗標准化種植,可使甘蔗附加值提升約20%,對區域農業產業鏈影響顯著。
從酵母、朗姆酒到甘蔗醋、甘蔗啤酒等,崇左以龍頭企業引領、“以商招商”,吸引下游加工企業落戶,生產疫苗糖、烘焙糖等一系列產品。產業鏈不斷豐富,以蔗糖綜合利用為核心的“甜蜜經濟”生態圈漸成規模。
蔗渣變“儲能芯”,拉長產業價值鏈
憑祥市友誼關口岸車水馬龍。不遠處的中南大學(崇左)新質生產力產業基地內機器轟鳴,華碳新能中試車間設備全速運轉,加工的原料正是制糖業常見廢料——蔗渣。
“幾乎每三天重復生產流程,就為了它!”深耕新能源領域的劉剛教授展示剛“誕生”的黑色粉末。這些從蔗渣中煉出的高性能超級電容器電極材料,凝聚著他和團隊數年心血。
對蔗渣價值的探索早已啟程。以往,蔗渣是經濟實用的“清潔型”燃料。在崇左,東亞糖業等龍頭企業通過“生物質發電”,將蔗渣轉化為清潔綠電,實現從廢料到能源的首次跨越。
造紙則是更深層次的探索。龍州縣新旺產業園內,依托龍州南華紙業年產9.5萬噸的漂白蔗渣漿,就地延伸下游產業,形成生產高級生活用紙、包裝材料以及高端環保餐具的產業生態圈,讓蔗渣變成了暢銷品。
但對蔗渣的潛力挖掘,並沒有止步於此。
“造紙是物理利用,我們做的是化學和材料科學層面的‘價值裂變’。”劉剛團隊發現,蔗渣處理后形成的生物質碳,其獨特的孔隙結構會讓材料像“超級海綿”般高效吸附與釋放電荷。這一特性,正是制造超級電容器的理想材料。
為攻克蔗渣電容碳材料中試線上穩定性難題,劉剛團隊在中試車間連續蹲守8個月,對比分析了幾千組數據,最終讓材料性能突破國際標准。
“目前中試產品性能超越國際頭部企業,已向多家下游企業送樣,產業化前景可期。”劉剛介紹,超級電容器主要應用於新能源汽車、智能電網、動車等領域。 這項技術的突破,有望打破美日韓等國在高端儲能材料的長期壟斷。
從“清潔型”燃料,到綠色“生態紙”,再到驅動未來的“儲能芯”,一根甘蔗的價值鏈在科技創新中被無限拉長。
如今,崇左蔗渣的綜合利用率達100%,催生涵蓋環保紙漿、生物質發電、新能源材料等多元業態的產業集群。“下一步,將進一步推動政產學研用,集聚技術、人才、資本等要素,加快蔗渣、糖蜜等副產品的綜合開發利用。”崇左市委書記藍曉語氣堅定。
濾泥成“沃土”,綠色循環富農家
微風拂過蔗海,蔗農馬少軍從自家蔗林鑽出:“糖廠和合作社推廣的有機肥真管用!土壤變鬆,甘蔗高壯糖分足!”他擦著汗,喜悅之情溢於言表,“省了化肥錢還增產,種甘蔗我家年產值近20萬元,日子越來越甜!”
他所說的有機肥,來自甘蔗汁澄清產生的沉澱物——濾泥。濾泥富含有機質和磷、鉀等元素,本可作肥,過去卻不盡人意。
“以前糖廠處理簡單,濾泥酸鹼度不穩定,直接還田還會燒苗,堆在廠區附近還污染環境。”馬少軍對昔日狀況記憶猶新。
廣西興嘉農生態科技有限公司等企業給出了解決方案:將各大糖廠運來的濾泥送入現代化生產線,與發酵菌種、碎蔗葉等混合,經過發酵、腐熟,轉化為標准化的有機生物肥。
這看似簡單的轉化,卻是農工貿一體化理念的實踐,構建起“從土地中來,到土地中去”的綠色循環。
崇左市農業農村局局長黃洪燕坦言:“政企聯建”雙輪驅動,既扶優做強制糖主業,向循環產業鏈延伸,又創新“反哺車間”機制,引導企業將收益回饋蔗農,構建了穩固的利益聯結機制。
濾泥還田,肥了土地,甜了民心。“糖企將產業鏈增值帶來的利潤反哺給蔗農,帶動101.18萬名蔗農增收致富。”黃洪燕說。
不但如此,濾泥的資源化利用還深刻改變崇左的農業,在“雙高”基地建設中功不可沒。如今,崇左已建成“雙高”基地203萬畝,畝均增產1.5噸左右,為保障原料供應和蔗農增收夯實了基礎。
業內人士指出,對於年產1萬噸甘蔗的循環經濟價值轉化,通過綜合利用糖蜜、蔗渣、濾泥等副產品,預計可實現年新增產值260萬元—320萬元,並減少碳排放580噸—680噸。
這一效益投射到更大規模的生產中更為顯著——崇左年甘蔗產量約1850萬噸,通過甘蔗副產物綜合利用,預計每年可減少二氧化碳排放約107.3萬噸—125.8萬噸,有效踐行“噸蔗噸碳”的生態理念。
從一顆白砂糖到一克注射級蔗糖,從一滴糖蜜到一瓶朗姆酒,從一捧蔗渣到一塊超級電容,從一抔濾泥到一片沃土……崇左用實踐清晰作答了“一根甘蔗到底能有多甜”。這不僅見証了一個傳統產業的可持續發展,更映照出一個區域通過循環經濟模式激活全產業鏈、助力高質量發展的足跡。據統計,2024年,崇左市糖業循環經濟實現產值54億元,同比增長62.15%,佔全市蔗糖全產業鏈綜合產值的13.99%。(記者管林華 通訊員趙丹、黃忠寧)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 評論
- 關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