千年非遺開啟法治化保護傳承新篇
《南寧市賓陽炮龍文化保護規定》獲批准

游客在賓陽縣炮龍文化園拍照打卡。(資料圖)
2025年賓陽縣舞炮龍活動,炮聲不停,龍舞不止。(資料圖)記者宋延康攝
今年初舉行的賓陽非遺巡游活動,10歲女孩擔任火焰手引人注目。(資料圖)
日前,自治區十四屆人大常委會第二十次會議表決通過決議,正式批准《南寧市賓陽炮龍文化保護規定》。這標志著賓陽炮龍文化保護工作進入法治化新階段,為傳承和弘揚這一國家級非遺代表性項目提供了堅實的制度保障。
賓陽炮龍文化起源於北宋,至今已有近千年歷史,2008年被列入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性項目名錄。作為壯、漢民族文化交融的結晶,賓陽炮龍節以“炮聲不停、舞龍不止”的獨特形式,承載著民眾禳災祈福的美好願景,每年吸引數十萬游客參與,被譽為“東方狂歡節”。
《南寧市賓陽炮龍文化保護規定》聚焦賓陽炮龍文化的保護、傳承、利用和發展,內容涵蓋文化遺產認定、傳承人權益保障、安全環保要求等多個方面,特別強調建立保護名錄制度,對瀕臨失傳的技藝採取數字化搶救措施,並鼓勵社會力量通過捐贈、志願服務等方式參與保護。針對炮龍節期間煙花爆竹燃放管理,《南寧市賓陽炮龍文化保護規定》要求使用安全環保型煙花爆竹,明確劃定燃放區域和時間,同時建立大氣污染防控應急預案,實現文化傳承與生態保護的平衡。
據了解,近年來,賓陽縣積極探索非遺活態傳承路徑,通過“文化+旅游+產業”融合模式,推動炮龍文化從傳統節慶向現代文化IP轉型。目前,賓陽縣已建成炮龍文化園、炮龍老廟等核心展示區,開發出40余款“寶葆炮龍”系列文創產品,並將扎龍、舞龍技藝納入中小學特色課程,培養年輕傳承人隊伍。數據顯示,2025年賓陽縣舞炮龍活動吸引50多萬人參與,其中外來人口約23萬人,拉動社會消費約3.5億元,同比增長7.6%,文化賦能鄉村振興成效顯著。
《南寧市賓陽炮龍文化保護規定》正式獲批,是賓陽炮龍文化保護的裡程碑,為民族地區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提供了“廣西樣本”。下一步,賓陽縣將以《南寧市賓陽炮龍文化保護規定》施行為抓手,加快推進賓陽炮龍文化相關產業項目建設,同時完善執法監管體系,確保各項制度落地見效。推進文體旅商深度融合發展,鼓勵傳承人開展跨區域交流合作,推動炮龍文化走出國門,提升國際影響力。(記者陸增安 通訊員曾德好、宋樂 實習生孔藍萍)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 評論
- 關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