廣西自貿試驗區成開放經濟“高產田”
以全區萬分之五的面積,貢獻42%的外資和39.6%的外貿進出口額

8月29日,自治區政府新聞辦舉行“以實干實績實效推動廣西高質量發展”系列主題新聞發布會(第十三場),介紹廣西自貿試驗區設立六年來取得的建設成就。自設立以來,廣西自貿試驗區緊扣國家賦予的面向東盟、陸海聯動、沿邊開放三大使命,全力推進120項改革試點任務落實,累計推出214項制度創新成果,其中10項獲海關總署備案,2項入選全國自貿試驗區最佳實踐案例,1項納入黨中央、國務院關於自貿試驗區提升戰略文件推廣,以改革創新闖出開放新路子。
改革“試驗田”種出喜人成果。在對接國際高標准經貿規則方面,在中西部和沿邊地區率先發布自貿試驗區數據出境負面清單,推廣原產地証書“微小差錯”容錯機制。在推動高水平制度型開放方面,廣西自貿試驗區與新加坡等8個東盟國家建立標准、認証交流合作機制,推出28項國家標准、4項地方標准。在面向東盟開放合作方面,探索搭建“中華文化AIGC(人工智能生成內容)文創平台”,創新數字版權鏈路確權新機制﹔建成首個面向東盟的跨境征信服務平台,服務企業超912萬戶﹔在新加坡落地全國首個氣象數據海外雲節點,有力服務中國—東盟氣象國際合作。
打造高水平對外開放“便利地”。在提升投資便利化上,廣西自貿試驗區推行“免審即得”等商事登記確認制,實行“一表即入”承諾審批模式,讓企業注冊壓減審批時間80%。創新開展QFLP(合格境外有限合伙人)試點並推廣到全區,廣西自貿試驗區QFLP基金累計進資4.15億美元。在提升貿易便利化水平上,推出新能源汽車鐵海聯運海事監管一體化改革,打通新能源汽車出口的“最后一公裡”。在提升金融便利化水平上,落地全國首筆“碳減排工具+可持續發展挂鉤+數字人民幣”貸款,開立首筆應用於陸海新通道多式聯運“一單制”的數字提單信用証,首創“銀行+支付機構”雙軌結算模式,讓企業跨境大額貨款最快當天到賬,越南盾和人民幣直接當天兌換。在提升運輸往來便利化水平上,在全國率先開展快捷通關改革,友誼關口岸日最高進出境車輛突破2000輛次。
打造現代化產業“聚集地”。廣西自貿試驗區圍繞數字經濟、石化化工等6條跨境產業鏈,讓傳統產業升級、新興產業壯大。南寧片區依托國際通信樞紐,加快推進中國—東盟人工智能創新合作中心、中國—東盟人工智能計算中心等項目建設,培育規上數字經濟企業124家,全力打造“AI+制造”產業集群。欽州港片區加快廣西綠色化工新材料產業技術創新中心等科技平台籌建,大力推進華誼、中石油等項目形成千億級綠色化工產業集群。崇左片區搶抓沿邊“黃金賽道”,主攻電子信息、東盟特色加工等百億產業鏈,吸引42家東部企業組團入桂,香港聚心科技等一批企業正借道崇左開拓東盟市場。
此外,廣西自貿試驗區打出內外聯動“組合拳”。對內,先后設立南寧、欽州、崇左、北海、防城港、玉林、百色等7個協同發展區和1個柳州聯動創新區,形成“3+7+1”矩陣,讓自貿紅利直通全區。對外,聯合雲南等自貿試驗區成立沿邊自貿聯盟,探索邊境貿易、物流通道等領域合作﹔攜手陝西、河北、河南自貿試驗區構建RCEP陸海聯運新通道,讓海鐵聯運班列一路暢達中原、華北地區。
六年來,廣西自貿試驗區設立企業超12萬家,是設立前的32倍﹔稅收年均增長29.5%﹔工業產值年均增長15%﹔實際使用外資年均增長24.3%﹔外貿進出口額年均增長16.1%。廣西自貿試驗區以全區萬分之五的面積,貢獻了42%的實際使用外資和39.6%的外貿進出口額,成為開放經濟的“高產田”。(記者郭燕群)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 評論
- 關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