潮涌美麗犀麗灣

《人民日報海外版》2025年8月26日第8版截圖
修復后的犀麗灣濱海綠道。
犀麗灣的文旅休閑設施。本文圖片由欽州市海洋局提供
傍晚,夕陽西下,犀麗灣的老漁民總愛坐在修好的防波堤上,望著金色沙灘上追逐浪花的人群,甚是愜意。
今年6月,在第三屆聯合國海洋大會上,一個來自中國南部沿海的名字讓世界驚艷。廣西壯族自治區欽州市犀麗灣生態保護修復案例躋身14個全球海洋生態保護和修復優秀案例榜單,並成為唯一入選的海岸線生態修復案例,展示了中國在海洋生態保護、可持續發展領域的創新實踐,為全球海洋治理提供了中國方案。
過去“傷痕”累累的海灣,是如何重獲“新生”、笑迎天下賓客的?記者進行了探訪。
藍灣重生
犀麗灣形似彎月,半擁碧海,坐擁2.8千米砂質岸線,是欽州“海上絲綢之路”的“活化石”。漢代商船從這裡起航下南洋,隋代“安州”的名號在此定格,漁民們盼望著能世世代代以蚝排和漁網續寫漁村風情與碧海藍天的美好詩篇。
然而,由於直面北部灣開闊海域,常年受到風暴潮與海浪影響,海岸侵蝕嚴重,岸段多處崩塌,防護林根基裸露,抵御風險能力差,海灘邊的屋舍岌岌可危。
在犀麗灣海灘大環村段海岸線經營海景旅游業務的犀麗灣風景區現場主管鄒濤介紹,犀麗灣風景區在2020年9月份就開張營業,但由於受海浪侵蝕較強,游客可游玩的地方有限,旅游旺季的人流量一直上不去。
特別是2021年5月天文大潮過境時,犀麗灣瀕臨“消失”。彼時的海浪如猛獸般扑向大環村,將灘面啃噬出2米深的溝壑,沙灘后退,沿岸防護林的根系像枯骨般裸露在海風裡,甚至有一些倒伏在沙灘上。村民回憶說,那時沙灘窄得像條帶子,游客踩的不是沙子,而是很多貝殼和碎石。
以沙灘為“賣點”的景區,卻因海水把沙灘沖刷變窄,把細沙篩洗得隻余下粗沙,前來游玩的游客對於濱海風光的體驗感不斷下降。有游客曾戲稱:“真是花門票錢來看黃泥水!”
再不保護起來,整個海灣就要被大海“吃掉”了。
轉折始於2022年春天。
在廣西壯族自治區海洋局的指導下,欽州市實施海洋生態保護修復項目,切實改善犀麗灣生態環境。
項目依托中央財政並積極引入社會資本,秉持“整體保護、系統修復、節約集約、融合發展”的理念,開展系列修復工程。
項目建設單位廣西長航綠色建設投資有限公司副總經理邵克晨介紹,修復的核心工程是在長達2.5千米的岸線上補沙約30萬立方米,平均向海拓寬沙灘50至80米。
補沙工程從根本上遏制了海浪侵蝕,並與馬尾鬆林、椰子樹、沙生植被構成穩固的防護帶,顯著提升了沙灘的親水性和生態承載力。
精妙之處還有“以海哺陸”的創舉。長江南京航道工程局駐犀麗灣生態減災修復工程部經理劉禹說:“篩沙剩余的108萬立方米疏浚土,除了滿足沙灘補沙需求,還用於填平74.6公頃工業用地,省下了1700萬元成本。”
補沙只是起點,“鎖”沙才是關鍵。“為了防止辛辛苦苦補上的沙被潮汐和沿岸流帶走,項目組還因地制宜建造了一條長達200米的攔沙壩,這道屏障有效減弱漲落潮和沿岸流的沖刷力量,將補上的沙‘鎖’在灣內,大大減少了沙源流失。”邵克晨說。
基於“整體保護、系統修復、節約集約、融合發展”的理念,該項目成功打造了沙灘、護坡、防護林、防波堤的海岸綜合防護體系。據了解,犀麗灣整治修復后,沙灘平均波高衰減率最高達63.38%,海水水質達二類,區域防風林體系有了新改善,綠化覆蓋率超80%,形成多色調、多層次、具有區域特色的濱海生態環境。經調查,犀麗灣區域已發現鳥類30余種。
文旅升溫
“每次來景區,我和同事走最多的不是沙灘,而是防波堤,隻有那裡穩若泰山,才能保住項目的修復成果。”欽州市海洋局負責該項目管理的工作人員說,如今犀麗灣區域資源環境承載力和海洋災害防御能力得到顯著提高,2024年超強台風“摩羯”侵襲,犀麗灣也安然無恙。
“犀麗灣治理,証明生態修復能同時收獲‘顏值’與‘產值’。”廣西壯族自治區海洋局局長謝瑾瑜說。欽州市以海岸線修復為引領,創新“生態保護修復+文旅產業”的融合發展模式,已將修復區發展成知名的濱海旅游度假區。
如今,犀麗灣風景區已獲評第三批“廣西文化旅游打卡點”。景區的發展為當地提供了100多個就業崗位,間接帶動2000多名鄉親就業,周邊的大環村、烏雷村也從傳統的小漁村變身為旅游村。
“我們村有兩個自然村,但擁有5000多米的海岸線,非常適宜發展‘趕海’旅游業。退潮時去海邊挖螺,有一個過渡的漂亮沙灘,才能給游人提供更好的心情。”欽州市欽南區人大代表、烏雷村村民鄺世新說。
隨著修復項目的完工,這個擁有4個自用碼頭和200艘大小漁船的村子,文旅業不斷升溫。
“原來的海灣民宿隻有5家,現在發展到了20多家,接待客人的房間也從20間增加到200間。”鄺世新說,這一變化,讓眾多游客從“看了就走”“玩了就走”向“住了還不想走”轉變,鄉親們喜不自禁。
旅游業發展帶來了用電需求的攀升。近年來,南方電網廣西欽州供電局持續加大犀麗灣景區及附近鄉村的電網改造力度,實施農網改造升級項目40多個,並將電網延伸建設至海邊,滿足村民發展海邊鄉村旅游、農家樂及海產品生產加工的用電需求,支撐犀麗灣綠色發展。
如今,修復后的犀麗灣,金色沙粒在陽光下閃爍,馬鞍藤的紫花與椰子樹的綠蔭織成巨毯,成為許多游客向往的旅游美地。
“今年‘五一’假期,日均游客達到5萬人,比岸線修復前增加了很多,來犀麗灣旅游的人越來越多。”鄒濤笑著說。
暮色中的犀麗灣,潮水退去的沙灘上,一串串腳印伸向遠方,續寫著希望與重生的生態詩篇。(周順彬參與採寫)
《人民日報海外版》(2025年8月26日第8版)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 評論
- 關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