右江民族醫學院學子“推普”在鄉村振興一線

在百色市德保縣那造村,8歲的村娃梁星(化名)興奮地舉起第一次用活字印刷術印出的唐詩《楓橋夜泊》。這溫馨的一幕,是右江民族醫學院“語潤鄉土”推普實踐團深入德保縣,開展“推普助力鄉村振興”暑期社會實踐活動的生動縮影。
7月13日至19日,由9名不同專業在校學生組成的“語潤鄉土”推普實踐團深入德保縣,開展了為期七天的“推普助力鄉村振興”全國大學生暑期社會實踐志願服務活動。實踐團面對從學齡兒童到白發老人、從手藝人到庄稼漢的不同群體,積極探索“推普+”模式,將國家通用語言文字推廣作為核心主線,有機融入居民健康服務、非遺傳承和鄉村產業發展,切實服務鄉村全面振興。
“推普+”語言調研:解碼推普基礎與成效。實踐團與德保縣教育局、團縣委、農業農村局開展深度座談,從政策支持、資源配置、基層實踐等多維度了解當地推廣普通話的舉措與成效。他們走進村屯社區,通過問卷調查、入戶訪談和實地考察,系統調研當地群眾的普通話使用情況和水平,細致了解在日常生活、工作和接受教育等不同領域中使用方言與普通話的習慣差異。
實踐團與易地搬遷安置區德福社區兒童開展繞口令比賽。右江民族醫學院供圖
“推普+”公益課堂:寓教於樂撒播種子。在城關鎮德福社區、興安社區及隆桑鎮衛生院,實踐團為學齡前兒童和小學生開設了別開生面的公益課堂。課堂巧妙以普通話學習為核心,融合地方文化元素與基礎健康知識,通過情景模擬、趣味游戲和科普實驗等形式,開展了猜謎語、活字印刷體驗、繞口令朗讀、合唱《我和我的祖國》以及心肺復蘇教學、七步洗手法練習等內容豐富的活動。這些活動不僅激發了孩子們學好普通話的興趣,更在他們心中播下了文化認同和健康素養的種子。
實踐團在九曲橋公園為群眾測量血壓。右江民族醫學院供圖
“推普+”健康服務:專業助力基層醫療。實踐團將推普與健康科普緊密結合,聯合百色市人民醫院、德保縣中醫院、德保縣人民醫院,在城關鎮易地搬遷安置區城關鎮德福社區、九曲橋公園開展義診科普服務。學生們協助醫護人員為群眾量血壓、測血糖,並用通俗易懂的普通話普及急救常識和體重健康管理知識。此外,實踐團還協助隆桑鎮衛生院深入橋頭村,為65歲以上老人提供免費體檢服務。
“推普+”醫學沙龍:研討提質基層診療。依托右江民族醫學院的學術資源優勢,實踐團部分成員在學校附屬西南醫院(百色市人民醫院)腫瘤專科團隊老師們的帶領下,在德保縣人民醫院搭建“推普+”醫學沙龍交流平台。來自市縣兩級的醫學專家精心設計了研究解讀、臨床疑難病例剖析、診療質控探討及前沿成果轉化等多個環節,實現了經驗共享與智慧碰撞。專家們嚴謹的臨床思維、精湛的溝通技巧以及對基層醫療需求的深刻理解,提升了實踐團成員自身的專業認知和實踐能力。
實踐團走訪壯族提線木偶戲壯劇團。右江民族醫學院供圖
“推普+”文化傳承:守護非遺煥發活力。推廣普通話是傳承和創新地方文化的有力工具。實踐團成員走訪了城關鎮蓮城社區提線木偶戲壯劇團、麥稈花籃制作傳承人、興安社區“傳承舞龍文化,爭做技藝小傳人”夏令營以及德保縣文化館,通過訪談學習深入了解自治區級非遺項目。拍攝制作了用普通話講解非遺的宣傳視頻,用青年視角和國家通用語言講述地方故事,不僅記錄了地方文化瑰寶,更以實際行動詮釋了新時代中國青年的責任與擔當。
實踐團在那造村的直播現場。右江民族醫學院供圖
“推普+”產業助力:直播賦能特產推介。在城關鎮那造村,實踐團成員在村主任的帶領下先后參觀食用菌產業基地、大棚辣椒種植基地和長者食堂。他們在村兒童之家搭建起臨時直播間,化身“帶貨主播”,通過抖音直播平台積極推介當地優質的秀珍菇、樟樹港辣椒、白玉絲瓜等農產品及其種植故事。這場以清晰流利的普通話進行的“助農”直播,不僅向全國觀眾傳遞了農產品的獨特品質和那造村鄉村振興的匠心故事,也為大學生探索普通話推廣賦能地方鄉村振興注入了活力。
此次活動,“語潤鄉土”推普實踐團以“推普助力鄉村振興”為核心,通過“推普+”語言調研、公益課堂、健康科普、非遺傳播及助農直播等多維度進行實踐,累計服務超三百人次,成效顯著,深受當地居民歡迎。活動獲得了德保融媒等多家媒體關注報道。“語潤鄉土”推普實踐團成員將持續深化“推普+”模式,踐行志願服務精神,為助力鄉村振興繼續貢獻當代青年的智慧和力量。(黃晟 黃頤縈)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 評論
- 關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