創建適幼空間 和諧育人成長
——廣西幼師“兒童友好”教育環境創設項目實踐紀實

在廣西平果市仰良村,一個由高校團隊專業引領、當地行政支持、村民家長們和孩子們共同加入的“兒童友好”教育環境創設項目持續進行,入村開展系列活動,為鄉村學前教育發展提供新的實踐樣本。這個項目不僅有效化解留守兒童“看護難、玩趣淡、參與少、獲益小”的現實問題,更是為鄉村學前教育發展探索出一套可借鑒、可持續的創新模式。
紓困解惑:鄉村兒童成長亟待“知難而鑒”
項目團隊在調研中發現,當地鄉村學前教育面臨多個難題,鄉村兒童成長亟待支持:一是留守兒童佔比高,隔代教養問題突出﹔二是鄉村教育資源匱乏,鄉土資源不善利用,兒童活動空間不利、材料不足﹔三是城市化進程中優秀鄉土文化傳承出現斷層。長期制約鄉村兒童成長的還有兒童參與活動機會少、家長科學育兒意識和能力弱、社區共建缺乏等,孩子們放學后常在村口玩耍,存在安全隱患,也難以獲得兒童友好的活動環境。
“我們需要的不是簡單照搬城市幼兒園的模式,而是要找到真正適合鄉村孩子的教育方案。”廣西幼兒師范高等專科學校(以下簡稱廣西幼師)派駐仰良村駐村第一書記表示。基於調研與共識,廣西幼師項目團隊聯合村委、村民以及當地多方力量,共同開展了“兒童友好”教育環境創設實踐活動。項目團隊以《“兒童友好”在行動:“雙安全、六參與、三發展”幼兒園環境創設的研究與實踐》成果為核心,借鑒相關成功案例遷移應用,結合仰良村的實際情況,創新性地進行“三化”環境創設:空間設計適性化、資源材料鄉土化、活動開展生活化。這一舉措切實紓困解惑,不僅為仰良村,也為周邊村的孩子們和家長們帶來了許多生趣和歡欣。
參與共享:“兒童友好”理念與實踐激發新能
“兒童友好”理念核心旨在尊重兒童權利,關注兒童需求,以兒童的視角和福祉為中心,構建安全、包容、健康、教育和參與性強的社會環境,確保所有兒童都能平等享有發展機會,實現身心全面成長。項目團隊秉持理念、扎根實踐,把成果應用到城鄉幼兒園、托育機構、社區建設等各場所。在仰良村,經過共同努力為兒童成長創建了多個適幼空間,落實了環境育人目標,彰顯了專業的力量。
一是參與共享“童樂”空間——小小功能區,大大吸引力:項目團隊把捐贈的繪本、益智教具等,經分類消毒后,將村裡閑置活動室有限的空間科學合理地劃分為美工區、益智區、民族文化區、親子共讀繪本區等六個功能區,每個區域都經過專業分析、測算、設計,確保空間大小、材料投放、動線行進等都符合兒童發展規律和認知特點﹔並且開發扎染、民族美食、民族服飾等具有壯鄉特色的教具、玩具和操作材料,既降低成本、因地制宜,更重要的是把孩子們、家長們以及村民們的參與熱情充分調動起來了!“自己畫畫涂色,把娃娃家布置得更好玩,我變能干啦”“家裡的玉米棒子、花生、豆子都可以用來跟娃娃們一起數數、拼圖、做游戲,真有意思”。區域雖小、但吸引力大,孩子們和家長們紛紛說好。
二是參與共享“童趣”文化——身邊鄉土資源、親子成長養分:項目團隊老師指導學生志願者、帶動家長們一起,把有益的民間傳說、鄉間故事等講出來、畫出來、唱出來甚至用竹篾編織、植物拓印等方式“編”出來、“玩”起來,“孩子們現在會主動問‘銅鼓上的圖案是什麼意思’,文化認同感明顯增強了。”一位學生志願者反饋說,並且感到自己對學前教育、兒童發展也增進了新的認知。
提質擴面:兒童家園牽動“全村打卡”
在村幼兒園、村委指定的社區活動室,項目團隊與當地合力創建的友好空間,大家稱為“兒童家園”,並且日益成為村裡最受歡迎的地方。孩子們每天都盼望來參與活動,家長們也樂此不疲,團隊教師以及志願者學生輪流帶動開展繪本講讀、象形字演變講解、禮貌用語導學、益智游戲共玩、繪畫及手工等活動,豐富了孩子們的假期生活,小小鄉村也大大地激發了活力。兒童家園成了“全村打卡”的地方,村裡大人小孩都喜歡到兒童家園一起活動,幼兒園、村社區等各方面為兒童成長營造利好的條件,更具有親近感、親和力,環境空間和人際互動等友好氛圍更濃厚了。
據后續跟蹤了解到自6月底兒童家園開放以來,孩子們、家長們“各得其樂”,多重效益顯現:環境育人,孩子們在良好的支持環境中身心愉快、人與環境積極互動提升﹔教育賦能,孩子平均每日結伴游戲、閱讀時間增加,規律作息更好﹔社區凝聚,親子共讀區、親子故事會吸引家長參與,緩解隔代教養的代溝問題﹔文化傳承,通過民族民間故事、壯語童謠傳唱等活動,促進非遺積極傳播。項目團隊表示:“今后這樣的活動我們將持續開展,把兒童友好環境創建融入幼兒園質量提升和新時代城鄉和諧社區建設,把研究與實踐扎根在一線、把專業服務輸送到有需要的地方。”
“兒童友好”理念踐行,強調和諧共生、包容互鑒,是現代社會發展的重要標志。廣西幼師“兒童友好”教育環境創設項目有效集結高校、社區、政府與社會各界形成合力,共同為兒童營造安全、健康、快樂的教育環境,也為構建和諧社會增添了新的活力。仰良村的村委干部協同參與時表示:“通過這個項目,我們具體知曉了尊重兒童、傾聽兒童、支持兒童成長的方方面面,教育的道理從紙上來到了村上,幫扶不僅聽講還帶做,這樣的項目很實在,對娃娃好、對百姓家庭也好,希望今后繼續。”(覃玲江)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 評論
- 關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