巴馬西山鄉:“大行動”架起連心橋,精准服務促振興

河池市巴馬西山鄉深入貫徹落實“四下基層”工作要求,組織200余名鄉村干部下沉16個村400多個自然屯,用腳步丈量民情,用實干破解難題,用成效贏得民心,構建起“干部群眾一條心、共謀發展一股勁”的良好格局。
高位謀劃強部署,構建“全鏈條”工作體系
錨定目標明方向。新年伊始,該鄉即召開百名干部下村屯開展“察民情、解民憂、促發展”大行動部署會,明確“一年為期、全域覆蓋、務求實效”的工作目標,要求干部下沉村屯過程中做到“六必訪”(困難戶必訪、監測戶必訪、產業戶必訪、信訪戶必訪、老黨員必訪、返鄉戶必訪),“六必知”(家庭情況必知、就業狀況必知、政策享受必知、困難訴求必知、發展意願必知、意見建議必知),確保走訪不走過場、服務不打折扣。
建強隊伍抓落實。組建“三支隊伍”包聯體系,由駐村工作隊員牽頭政策解讀,鄉鎮干部負責問題協調,村“兩委”干部承擔日常跟蹤,形成“收集—研判—解決”的閉環機制。將走訪發現問題納入周重點任務清單加以解決,明確責任領導、解決時限,截至目前已解決群眾各類問題320余件。
督導問效促擔當。建立“周通報、月督查、季考評”制度,將大行動成效納入干部年度考核,對走訪不深入、問題解決不力的干部進行約談提醒,鄉紀委全程跟蹤督導問效,讓群眾感受到實實在在的變化。
精准施策解民憂,打造“全方位”服務矩陣
就業增收“雙驅動”,拓寬群眾致富路。針對農村勞動力就業信息不對稱、技能單一等問題,大行動中突出“就業+產業”雙抓手。動員全鄉勞動力外出務工超過6000人,實施點對點輸送返粵務工人員432名,開發公益性崗位424個,設置護林員崗位176個,讓因照顧家庭無法外出務工的人員實現家門口就業。結合西山鄉“豬、雞、牛、羊和雜糧雜豆”特色產業基礎,動員1700余戶群眾發展庭院養殖、林下種植,並通過申報產業獎補等獲得增收。庭院經濟戶均年增收達1.2萬元以上,成為群眾“指尖上的致富經”。精准落實就業扶持政策,累計為1200名跨省務工群眾申報交通補貼60萬元,為739名縣內務工群眾發放穩崗補貼48.43萬元,讓群眾務工更安心、增收更穩定。
政策落地“零距離”,織密民生保障網。以“政策找人、服務上門”為原則,推動惠民政策從“紙上”落到“戶上”。分兩批受理產業獎補申請1757戶,發放資金578.2萬元,帶動群眾擴大生產規模。為391名脫貧家庭學生發放雨露計劃補貼57.28萬元,針對殘疾兒童、留守兒童等特殊群體,組織教師開展“送教上門”,讓教育公平的陽光照亮每個角落。主動排查低保、臨時救助、醫療救助等政策缺口,今年以來全鄉新增36戶困難群眾163人納入低保保障范圍,21戶群眾申請72960元臨時救助解決一時之困,4戶群眾依申請醫療救助11048元。同時,通過“板凳會”“田間課堂”等形式,向1.9萬余名群眾解讀醫保、養老等政策,讓群眾知曉政策。
矛盾化解“在村屯”,筑牢平安穩定線。建立“干部走訪排查+村級調解+鄉級研判”的矛盾化解機制,將糾紛化解在萌芽狀態。依托村“兩委”、駐村工作隊、鄉賢理事會等力量,成功調解鄰裡糾紛25起。針對高速公路建設中的征地補償爭議,聯合司法所、派出所等力量組織入戶10余次,講解政策、核算標准,確保項目順利推進。對特殊群體開展常態化走訪,建立“一人一檔”幫扶機制,為獨居老人、困境兒童等群體解決生活照料、心理疏導等問題,從源頭預防風險隱患。(王錦波)
來源:巴馬縣委宣傳部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 評論
- 關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