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錨定目標 奮力拼搏·年中經濟觀察”系列報道
以科創之力點燃新質生產力引擎
——南寧市深入推進科技創新和產業創新融合

在潤建股份有限公司人工智能展廳,工作人員向參觀者介紹公司在人工智能技術優勢、算力規模等方面情況。記者葉子榕攝
新增3家新型產業技術研究機構﹔8家單位積極申報自治區科創飛地拓展協同空間﹔南寧(深圳)東盟產業合作創新中心44家在孵企業中有5家落戶南寧……今年以來,南寧市深入實施創新驅動發展戰略,支持半導體、芯片設計及人工智能平台研發等關鍵技術攻關,在創新平台搭建、企業創新突破與產業協同發展上多點開花,為全市經濟社會高質量發展注入澎湃動能。
高能級創新平台集群崛起
“下半年,我們要讓產線‘聰明’起來,產能和效率再上一個台階。”廣西華芯振邦半導體有限公司(以下簡稱華芯振邦)董事局助理林旺楊說。上半年近3億元的產值,讓這家深耕半導體領域的企業更堅定了“科技突圍”的方向——其單獨組建的“先進半導體產業技術研究院”已獲得南寧市新型產業技術研究機構認定,成為廣西半導體產業創新的“智核”。
走進該研究院,科研人員正圍著精密儀器忙碌工作。“我們已啟動多個前沿課題,每一步都瞄准‘卡脖子’難題。”林旺楊介紹,未來,研究內容還將涉及人工智能芯片設計與開發、高性能傳感器開發等,推動新型顯示、人工智能、大數據中心等領域芯片集成度與可靠性實現新突破,為廣西半導體產業高質量發展提供支撐。
華芯振邦的突破,是南寧科技創新平台“量質齊升”的縮影。今年以來,南寧全力推動“鏈主”企業與高校院所“牽手”,共建高能級創新載體,讓產學研用的“齒輪”咬合得更緊密。市科技局相關負責人透露,目前有“先進半導體產業技術研究院”等45家機構躋身市級新型產業技術研究機構﹔“廣西零碳智能化重點實驗室”等6個創新平台正在申報自治區級創新平台如重點實驗室、技術創新中心等,形成了“既有數量增長,更有質量躍升”的良好態勢。
協同創新加速跑
今年以來,南寧深化區域協同創新合作,讓科技成果跨越山海,在更廣闊的舞台綻放光彩。
“我們研發的能源與教育領域智能體,已經在馬來西亞成功落地。”潤建股份有限公司公共事務部總經理李林強自豪地說。這家企業扎根南寧,在廣州設立人才飛地,集聚了大灣區百人研發團隊,以“飛地引智”的模式重點攻關能源、教育、智能制造及農業領域智能體開發,讓60余款行業智能體從南寧走向國內外市場。
李林強坦言,人才飛地就像架在大灣區和南寧之間的橋梁,通過人才飛地,企業破解了高端人才瓶頸,更摸索出“大灣區研發—南寧轉化—東盟推廣”的黃金路徑。而這條貫通創新鏈與產業鏈的協同通道,正是公司上半年經營穩中有升的關鍵所在。
這樣的協同創新,正在南寧多點開花。今年以來,南寧穩步推動南寧(深圳)東盟產業合作創新中心建設,持續承接轉移大灣區優質科技資源,已孵化44家企業,新引進5家大灣區企業落地﹔發揮清大(南寧)協同創新中心帶動作用,打造京東科技東盟數字基地等項目,今年以來已引進落地企業4家,其中規上企業3家﹔8家單位正在申請2025年自治區科創飛地備案﹔70家北京人工智能企業組團參加“廣西行”活動,為產業升級注入新動能。
創新鏈產業鏈融合發展
今年以來,南寧市提速推進與桂林電子科技大學的市校合作“113”工程建設,著力提升桂電南寧研究院、廣西桂電技術服務中心運營服務。1—5月,桂電南寧研究院與南寧市企業開展聯合攻關36項,共建研究生培養基地2個﹔廣西桂電技術服務中心為弗迪、寧福等10余家重點企業開展分析檢測服務60余次,讓“產學研用”的鏈條越擰越緊。
太陽紙業等龍頭企業帶著產業難題找“答案”,9項科技重大項目落地生根,玉柴芯藍、寧福等企業的12項重點項目加速推進,“企業出題、科技答題”的機制結出碩果。
全力推動組建廣西人工智能實驗室,該實驗室由桂林電子科技大學牽頭,潤建股份等4家核心單位共建,通過“1+4+N”協同創新模式,開拓“AI+”智能制造、文旅等應用場景,著力打造面向東盟的人工智能技術策源地……南寧正以科技創新為紐帶,串聯起平台建設、協同合作、產業融合的全鏈條創新生態。
下一步,南寧市將深入推進科技創新和產業創新融合,組織實施人工智能專項等科技項目,重點支持“人工智能+”關鍵技術攻關和場景應用開發﹔扎實推進與桂林電子科技大學等高校的合作,持續推動人才飛地等區域協同創新平台建設﹔加強國際科技合作交流,舉辦2025年第八屆中國·南寧海(境)外人才創新創業大賽,在德國、馬來西亞、越南等設立預賽站點,促進海內外人才、技術、資本等創新要素集聚南寧。(記者 馮梓劍)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 評論
- 關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