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網
人民網>>廣西頻道

山腳下的“雞”遇

2025年07月17日11:39 |
小字號

走進河池市宜州區楓木村油路屯養殖場,一片依山勢而建的放養區,成群的土雞在敏捷地跳躍、覓食,“咯咯”的叫聲此起彼伏,充滿生機。

養殖場負責人覃劍程介紹道:“這山腳下石頭多、土層薄,種植農作物收成很差。但大伙兒發現,這地形排水好、通風佳,虫草也多,不正適合放養土雞嗎?我們就琢磨著把‘包袱’變成了‘資源’。”

流水線養殖,荒坡變“金窩”。油路屯養殖場成功的關鍵在於其精細化的“批次化流水養殖”模式,將貧瘠山地的價值發揮到極致。每40天,養殖場就會引進一批約2000隻的雞苗。這些小雞在設施完善的育雛區度過關鍵的45-60天,科學飼喂配合飼料,確保健康成長至平均1.2斤。達到標准體重后,小雞們便轉移至廣闊的山地放養區。

覃劍程說:“石頭多,雞正好需要活動空間!它們在石頭縫裡找虫子、啄青草,運動量足,肉質自然緊實。”

放養階段並非完全“靠天吃飯”。養殖場堅持一天兩次投喂,主糧是玉米,讓雞群在自由採食山林間天然虫草的同時,也能獲得充足的能量補充,確保雞群生長速度和均勻度。經過總計約6個月的精心飼養(含育雛期),肉雞平均體重達到3-4斤。養殖場每月穩定向市場供應約1200隻成品雞,形成可持續的產銷鏈條。

憑借山林放養、玉米混喂形成的獨特風味和優良品質,油路屯的土雞在市場上贏得了口碑,也帶來了穩定的經濟效益。

覃劍程介紹,成品雞主要走批發渠道,當前批發價格為每公斤40元。按每隻雞平均3.5斤(1.75公斤)計算,單隻雞銷售收入約70元。他透露,盡管山地放養節省了部分土地和除虫除草成本,但防疫和管理投入較高,綜合成本需精細核算,但整體效益遠優於過去貧瘠土地的微薄產出。

夕陽西下,油路屯的山坡上,雞群歸巢。曾經沉寂的碎石地,如今充滿了活力與希望。雞群的啄食聲,仿佛是這片土地奏響的致富樂章。廣闊的山林放養區為雞群提供了優越的生長環境。雞的活動改善了林下植被,其糞便也滋養了貧瘠的山地土壤,長此以往有助於改善局部小生態。

覃劍程笑稱:“石頭地養雞,雞又養地,這是雙贏!”

來源:宜州區人民政府

(責編:陳燕、李敏軍)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返回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