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寧市實現原生垃圾“零填埋”
昔日垃圾填埋場“變身”城市后花園

城南場已成為環境優美、空氣宜人的“城市后花園”。記者黃敬敏攝
昔日的生活垃圾填埋場,如今草木繁盛、綠意盎然,成為生態公園。近日,記者走進南寧市城南生活垃圾衛生填埋場(以下簡稱城南場)看到,經過植被恢復和景觀重建,這片曾承載著城市垃圾處理功能的區域已蛻變為環境優美、空氣宜人的“城市后花園”。
垃圾填埋場蝶變生態園
記者從五象嶺森林公園東側穿過小徑來到城南場,隻見一片芳草如茵,草木繁盛。微風拂過,空氣中彌漫著淡淡的花草香氣,令人心曠神怡。很難想象,這裡曾是生活垃圾填埋場。
城南場始建於1995年,曾是南寧市唯一生活垃圾處理終端,主要負責南寧市建成區生活垃圾集中填埋處理。填埋場分一、二期庫區,一期庫容約260萬立方米,設計處理垃圾量為640噸/日,1995年投入使用,於2006年填滿封場﹔二期擴建工程庫容約1060萬立方米,規模為1200噸/日,2006年12月正式投入運行,2016年停止接收垃圾。
南寧市環境衛生管理處設施管理所副所長許東明介紹,2017年12月28日城南場二期工程項目啟動封場施工,對填埋庫區採取垃圾堆體整形、鋪設防滲導液材料、表面覆土、地表水導流等一系列處理措施,以達到減少填埋庫區雨水的入滲量及氣體無序排放的目的,從而控制滲濾液產生量和消除填埋氣體無序擴散帶來的安全隱患。填埋庫區在終場覆蓋系統完成后進行綠化及生態恢復施工,項目於2023年12月4日竣工驗收。
滲濾液經過處理后變成清水
記者在城南場多個區域均未聞到垃圾異味。過去產生臭氣的主要來源是生活垃圾填埋場填埋作業面、填埋氣體及滲濾液。封場后,在填埋作業面覆蓋防滲膜,防雨水下滲,再在膜上覆蓋60~80厘米厚的泥土,最后在地表種植草皮,成功阻斷異味。
滲濾液是生活垃圾產生的液體,如何處理是關鍵。滲濾液處理站升級改造項目主要包括均質池、生化反應池、濃縮液池、出水在線監測室、生物除臭系統等。記者在現場看到,滲濾液處理站各車間的機器正在運行,經過多道工藝處理后,滲濾液已變為清水。
許東明稱,滲濾液處理站採用“MBR+納濾系統+反滲透系統”組合工藝對滲濾液進行處理,膜處理產生的濃縮液採用“催化氧化+混凝沉澱+過濾”工藝處理,實現垃圾滲濾液全量化處理。滲濾液經處理達到相關規定標准限值后,納入市政污水管網,然后進入江南水質淨化廠進一步處理。產生的廢氣統一收集輸送到末端生物除臭系統處理,達標后排放。產生的污泥排放到污泥池,再經污泥脫水系統脫水后運送至南寧市平裡靜脈產業園—生活垃圾焚燒發電廠處置。
生活垃圾實現分類全量處理
隨著經濟社會快速發展和城市化進程加快,城南場由原遠離市區的荒地變為五象新區重要組成部分。目前,城南場填埋庫區綠化苗木種植約8萬平方米、綠化草籽噴播17萬平方米,場區綠化帶周邊種植了三角梅、荔枝、芒果、石榴、黃皮果、百香果等,實現場區“綠化、美化、果化”。
南寧市環境衛生管理處規劃建設科高級工程師江浩表示,對城南場進行封場、植被恢復和景觀重建,可以有效利用土地資源、改善周邊生態環境,使城南場達到良好的環境和生態效益,對於優化城市環境、促進城市和諧健康發展具有重要意義。
目前,南寧市已建成其他垃圾處理終端日處理能力5150噸﹔建成廚余垃圾處理設施日處理能力1700噸﹔建成可回收物資源利用企業日處理分揀、消納能力2500噸﹔建成大件垃圾處理中心日處理能力125噸﹔建成有害垃圾收運暫存體系,實現100%委托持証單位規范化處置,實現原生生活垃圾“零填埋”,各類生活垃圾實現分類全量處理,無害化處理率100%。(記者黎兆齊 實習生王爭)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 評論
- 關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