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池市人民醫院推動醫院高質量發展跑出"加速度"

2023年以來,河池市人民醫院深入貫徹落實黨中央關於加強公立醫院黨的建設的要求,以“黨建引領業務、業務促進黨建”為核心目標,聚焦群眾就醫需求,突出政治引領,按照抓黨建、促發展、強服務、提效能的工作思路,探索實現“一引三動”黨建新模式,以高質量黨建推動業務高質量發展,為醫院發展注入強勁“紅色動能”。
強組織,筑牢政治建設“主陣地”
一是用“常”的慣性保長效。優化醫院黨支部設置,確保黨支部應建盡建,黨務工作者應配盡配。2024年將原有的33個黨支部擴展為45個,把支部建在科室上,實現了黨支部建設和科室業務同向發力,黨支部參與科室業務發展、人才引進、薪酬分配、設備配置等重大問題決策,充分發揮黨支部參與重要決策的參謀監督作用。二是用“嚴”的標准保質量。嚴格發展黨員程序,嚴把黨員入口關,提高發展黨員“質量”。加強對新入黨黨員的政治把關,對入黨申請書、入黨志願書、思想匯報等材料進行必要的“政治體檢”。2023年以來,醫院高度重視發展黨員工作,培養發展黨員19人,其中高技能人才5人。三是用“星”的體系保先進。使用《黨支部工作手冊》,確保支部黨務工作同質化。2021年,醫院成為全市黨建工作標准化規范化建設觀摩點。2024年醫院獲評廣西五星級公立醫院黨支部1個(急診科黨支部)、四星級黨支部3個(檢驗科黨支部、消化內科黨支部、藥學部黨支部),退休黨支部獲評“全市示范離退休干部黨支部”。
品牌“驅動”,激發醫院發展“內動力”
一方面創新思路,“135醫路先鋒”黨建品牌開花結果。醫院黨委著力打造一個核心(充分發揮黨組織在醫院發展中的領導核心作用)、三個建設(醫德醫風建設、人才隊伍建設、學科建設)、五個結合(與醫院文化結合,與發揮黨員先鋒模范作用結合,與塑造支部“黨建+”品牌結合,與履行社會責任結合,與全媒體融合時代)的醫院黨建品牌,以黨建品牌創建推動業務工作,醫院獲批自治區級區域醫療中心建設單位。2023年,“135醫路先鋒”黨建品牌獲全市推廣﹔醫院在全區公立醫院黨建工作現場推進會上作《創新“四化四促”黨建工作機制推進醫院高質量發展》典型發言﹔微黨課《守護人民健康 讓百姓有依靠》榮獲2023年全區黨員教育“八桂先鋒”優秀作品。另一方面協同並進,“一支部一品牌”建設服務大局。各黨支部結合工作實際創建黨建品牌45個,以支部黨建品牌推動科室業務發展,推動醫院各層級各層面深刻理解“干什麼”,准確把握“怎麼干”,營造“朝哪干”的氛圍,黨建品牌緊密服務醫院重大任務,圍繞中心、服務大局,為醫院發展方向提供堅實的基礎。2025年3月18日,在國家衛生健康委員會公布的“2023年度國家三級公立醫院績效監測指標”結果中,醫院榮獲“A”等級,並在全國1588家三級綜合醫院中脫穎而出,位列前20%,填補了河池市三級公立醫院在“國考”中A級榮譽的空白。
先鋒“帶動”,提升醫療服務“高效能”
一方面發揮“雙培養”作用,醫療服務指標持續優化。將骨干培養成黨員,把黨員培養成骨干。2023年以來,將5名學科帶頭人、科室中層干部培養成黨員,提拔任命21名黨員成為中層干部﹔成功引進高層次人才19名﹔院內在讀博士研究生4名,碩士研究生153名。發揮黨員先鋒模范作用,優化人才布局使醫療服務更加均衡,減少患者因醫療資源不足而跨區域就醫的情況,醫療業務指標提質增效,2024年,門急診服務病人78.06萬人次,同比增長4.38%﹔出院病人7.4萬人次,同比增長6.31%﹔總手術數量1.88萬人次,其中四級手術3220人次,佔比17.13%,同比增長7.80%。另一方面發揮“雙帶頭”作用,學科建設基礎持續夯實。醫院55個市級以上重點學科、臨床重點專科和國家住培基地中,中層干部黨員共81人,佔學科管理者總人數的73%,構建良好的學科團隊,優化醫療資源的分配和利用,提升醫療服務效能。目前有廣西醫療衛生重點學科2個、重點培育學科6個,河池市醫療衛生重點學科22個﹔廣西臨床重點專科建設培育項目2個,市級臨床重點專科10個﹔麻醉科、放射科、神經內科等8個國家住院醫師規范化培訓基地﹔市級人才小高地3個﹔21個市級醫學質量控制中心挂靠河池市人民醫院﹔藥物臨床試驗機構是全市唯一可承接藥物和醫療器械(含體外診斷試劑)臨床試驗項目的醫療機構,醫療服務質效持續提升。
責任“推動”,打造服務群眾“新標杆”
一是深化“四下基層”,走好群眾路線。黨委領導班子把全面落實“四下基層”制度同“書記領談”工程結合起來,每半年至少到所聯系黨支部開展1次黨建工作調研,了解工作動態,發現問題並提出解決措施,限期整改,以整治改善就醫服務減輕群眾就醫負擔專項行動為抓手,深入臨床一線調研,推出周末門診、“一號管三天”、床旁結算、自助入院、門診“一站式服務”、移動診室等惠民便民服務措施30余項,受益群眾達295萬余人次,減輕群眾負擔830余萬元,進一步增強人民群眾就醫的獲得感、幸福感、安全感。二是下沉醫療資源,醫聯體工作成效顯著。充分發揮自治區級區域醫療中心的輻射帶動作用,積極推動優質醫療資源下沉,創建緊密型醫聯體11個,專科醫聯體4個,與49家醫療機構成立全區首個跨省域黨建醫聯體。積極推進“組團式”幫扶鳳山縣人民醫院,先后分2批次派駐23人次專家組成幫扶團隊,2人擔任院長,指導受援醫院開展新技術新項目12項,帶教人員440余人次,開展教學查房320余次,示范手術診療操作1200余次。通過黨建引領將“組織所能”對接“群眾所需”,以“黨建共建鏈”引領“健康服務鏈”,進一步增強人民群眾在看病就醫方面的獲得感和幸福感。三是立足崗位作貢獻,服務群眾零距離。在門診大廳和結算大廳設立“少數民族語言服務崗”,向語言不通的少數民族患者提供語言溝通等幫助,醫院被自治區黨委、政府授予“廣西壯族自治區民族團結進步模范集體”﹔各黨支部深化拓展志願服務系列活動,發揮黨員先鋒崗作用,2023年以來,在“桂志願”系統錄入志願服務活動79場次,參與志願者共3147人次,服務時長達10884.85小時。(楊艷田)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 評論
- 關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