廣西百色市東凌鎮那王小學教師黃永勇、黃秀碧夫婦——
講台捧書卷 灶台做羹湯

《人民日報海外版》2025年7月4日第5版截圖
“先比較‘元’,再比較‘角’。所以,這兩個數究竟哪個大?”站在那王小學一年級的講台前,教師黃永勇講完一個知識點,向孩子們提問。
“4元3角大於3元4角!”講台下,5個孩子大聲回答。
那王小學位於廣西壯族自治區百色市德保縣的偏遠鄉鎮——東凌鎮,距縣城70多公裡。這裡僅有兩名教師,3個年級,13個學生。黃永勇和妻子黃秀碧除了給孩子們上課,還要負責他們的一日三餐、寄宿管理。從早上6點到晚上10點,夫妻倆一心扑在學生們身上。
盡管教師隻有兩人,那王小學的教學進度卻有條不紊,從未落下。一年級上課時,二年級自習﹔二年級上課時,一年級自習,兩人再輪流給三年級的孩子們上課。除了常規的語文、數學、英語外,學校還開設了圖畫、音樂、體育、勞動、安全等課程,幫助孩子們全面發展。
講台捧書卷,灶台做羹湯。中午11點多,是孩子們的午飯時間。黃永勇和黃秀碧從早上就開始抽空准備,上午課間劈柴、洗菜、切菜,臨近11點再生火、炒菜。下課鈴一響,孩子們便拿著碗,從教室飛奔到廚房門口排隊打飯。
“飯夠不夠?肉片要不要再來點?”黃秀碧用大勺給孩子們盛得滿滿的。夫妻倆為13個孩子都申請了農村義務教育學生營養改善計劃補助資金,食材由配送公司每周送到學校,再分裝冷藏保存。“你看,有青菜、木耳、肉片和雞蛋,我們加工一下,基本的營養都能保障。”黃永勇說。
黃秀碧1993年師范畢業后就被分配至那王小學。黃永勇1987年參加工作時在隔壁村學校做代課教師,后因工作需要,2004年調來了那王小學。那時學校尚有百余名學生,后來隨著人口外流,學生逐漸減少。“許多老師家離得遠,陸陸續續離開了。我娘家在這邊,也就我倆最適合留下。”黃秀碧說。
這一留,兩人就堅守至今。“說實話,我們不是沒想過離開。”黃永勇說。可看到孩子們可愛的臉龐和清澈的眼神,夫妻倆猶豫了,實在放不下這些朝夕相處的孩子,“這裡的孩子家庭都很困難,如果我們走了,他們就更難了。”
這些年,黃永勇和黃秀碧先后榮獲百色市優秀教師、德保縣優秀教師和優秀班主任等稱號,並在2021年榮登“中國好人榜”。在他們的培養下,一批又一批的孩子走向社會,在不同工作崗位上發光發熱。10多年前,阿梅(化名)曾是讓黃秀碧頭疼的學生,如今已經成為一名護士。“黃老師當時跟我說,一定要好好學習才能走出大山。我后來一直記得這句話,現在也常教育弟弟妹妹一定好好讀書。”阿梅說。
現在,學校的條件越來越好,蓋起了3層教學樓和宿舍樓,運動場也重新硬化﹔教室裡裝上了電子白板等多媒體設備,還獲得熱心捐贈,建起了圖書角。
“前陣子我還碰見一個學生,現在上六年級了,碰到我就熱情地跑過來打招呼。”說起學生,黃秀碧揚起笑臉,“當老師是一件很有價值的事情。”
“再過幾年我們也該退休了,但哪怕隻有一個學生,我們也要繼續守在這裡。”黃永勇說。
《人民日報海外版》(2025年7月4日第5版)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 評論
- 關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