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入打好碧水保衛戰 繪就首府生態新畫卷

近日,根據自治區生態環境廳工作部署,廣西壯族自治區南寧生態環境監測中心(以下簡稱“南寧中心”)對轄區內飲用水源開展了全方位專項調查監測行動,對集中式飲用水水源“把脈問診”,進一步筑牢首府飲用水安全防線。
本次專項行動以“橫向到邊、縱向到底”為目標,對南寧市區及各縣(市、區)的飲用水水源地開展全方位監測。監測項目涵蓋《地表水環境質量標准》中的109項、列入《生活飲用水衛生標准》(GB5749-2022)但未列入《地表水環境質量標准》的25項、《地下水質量標准》中的93項及列入《生活飲用水衛生標准》但未列入《地下水質量標准》的15項。
就新增監測指標項目,在深入研究相關採樣規范要求的基礎上,組織採樣人員進行現場採樣規范培訓,切實保証採樣工作的規范性。為確保採樣工作高效開展,工作團隊從採樣器具准備、固定劑選用、樣品保存條件、運輸要求及採樣路線規劃等方面進行了周密部署。監測人員發揚環保鐵軍精神,僅用兩天時間就完成了市縣兩級共15個飲用水源地的採樣任務,所有樣品均符合質量控制要求。
為精准“捕捉”風險,實驗室分析人員優先採用國家及行業標准分析方法,依托GC-MS、LC-MS/MS、ICP-MS等高端分析設備,構建“有機污染物—重金屬—理化指標”多維篩查體系,實現污染物精准識別,使各種污染物“無所遁形”。分析過程嚴格執行質控規范,通過空白對照、平行樣測定及加標回收等手段,確保數據權威可靠。以“風險早發現、問題早預警”為目標,採用“白+黑”“5+2”工作機制,為環境管理部門提供實時、精准的技術支撐,助力污染溯源與趨勢預判,牢牢守住水環境安全底線。
專項行動堅持“當下改”與“長久立”相結合,既著力解決當前突出問題,更注重建立健全長效機制,推動治理效能持續提升。南寧中心以構建長效治理機制為核心,持續完善水質動態監測體系。一是強化技術支撐,深度融合水質自動站實時監測數據與大數據分析技術,提升水質趨勢研判和污染風險預警能力。二是健全協同機制,與南寧市生態環境局建立“監測—預警—處置”全鏈條聯動體系,通過數據共享實現監測信息實時互通。三是突出預防為主,依托智能化預警模型和快速響應機制,確保水質風險隱患實現“早發現、早預警、早處置”閉環管理,為區域水環境安全提供常態化保障。
此次專項行動,不僅為首府南寧飲用水安全再添“防護鎖”,更為城市高質量發展注入生態保障動力。下一步,南寧中心將持續優化監測體系,以更高標准保証監測數據“真、准、全、快、新”為目標,提升科技技術水平,以全面支撐美麗中國建設為核心,以科學客觀權威反映生態環境質量狀況為宗旨,塑造數智化監測技術新優勢為重點,不斷筑牢高質量監測數據根基,強化高效能監測管理,實現高水平業務支撐,更好發揮生態環境監測對污染治理、生態保護的支撐服務作用,以更扎實的行動回應人民群眾對美好生活的期待,打贏碧水保衛戰,讓每一滴水都成為安全、放心的“幸福之水”。
來源:廣西壯族自治區南寧生態環境監測中心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 評論
- 關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