崇左市江州區:喜看設施農業的“七十二變”

清晨五點半,天剛蒙蒙亮,崇左市江州區馱盧鎮連塘村渠拔屯的村民吳水兵就開著拖拉機下地了。最近天氣有些干旱,他要開水澆地。
“以前種甘蔗就是‘靠天吃飯’,現在搞水肥一體化,手機定好鬧鐘,到點自動灌溉,省心!”吳水兵說。
逐盎村大橋屯的何偉華也感慨頗多,邊說邊掏出手機展示他的“智慧農田”APP。這個曾經隻會揮舞鐮刀的老蔗農,如今成了村裡首批用上智能設備的“新農人”。
在十公裡外的岑豆村,盛滿源公司的鰻魚養殖車間裡又是另一番景象:145口精養池整齊排列,增氧機泛起陣陣水花,工人操作智能飼喂系統給池中的鰻魚投喂飼料。
鰻魚養殖基地副總經理林文介紹:“我們這條鰻魚可不簡單,從育苗到加工全在車間完成,去年產值突破一億元 ,主要銷往日韓市場。”
誰能想到,這個深山裡的養殖場,竟成了連接國際市場的“金鑰匙”。
在渠邦村的生豬養殖基地,自動喂料系統正精准投喂﹔灶瓦村的陸基圓池裡,循環水處理設備24小時運轉﹔岑豆村的甘蔗地上,裝有北斗導航的收割機畫出一道道筆直的軌跡。
“全鎮擁有農機6108台,農業機械總動力超過8.22萬千瓦,相當於10.96萬頭黃牛同時發力。”馱盧鎮農業服務中心主任曾群翔說,到今年鎮裡已經建起了18個農機服務組織,全鎮農機戶多達4271人,讓“鐵牛”真正成為農民的好幫手。
在馱盧鎮合力聯合社的加工車間,工人們正將剛採摘的豆角進行分揀打包。合作社理事長韋適進介紹:“合力合作社是國家級示范社,種著30多種果蔬,年產果蔬3900多噸,年銷售值超3000萬元,產品銷往上海、蘇州、山東、廣東等地。”
而更讓人稱奇的是甘蔗地裡的“套種經”。連塘村支書韋萬權說:“甘蔗未長成正好給西瓜生長空間,一畝地兩份收入,今年全村套種西瓜產值600萬元。”
傍晚時分,灶瓦村的陸基圓池養殖基地仍是一片忙碌。養殖能手黃海紅正詳細查看鱸魚生長數據:“水溫26℃,溶氧量每升5毫克,一切正常。”這是14個村集體經濟聯合帶頭搞設施養殖的樣板,27個圓池去年為村集體增收39.48萬元。
在馱盧鎮,像新廣園合作社社長、科技種植大戶何進一這樣的“新農人”越來越多。鎮上組織的農機操作培訓班期期爆滿,連五十多歲的逐盎村隴那屯村民譚兆田都考取了無人機操作証:“現在我給甘蔗打藥都不用下地,無人機‘嗡嗡’幾下就搞定。”
馱盧鎮,這個曾經以“一根甘蔗”聞名的鄉鎮,正通過設施農業演繹著“七十二變”:甘蔗地裡長西瓜,山泉水養出鰻魚,種植農戶玩轉智能設備……
馱盧鎮的實踐告訴我們,農業現代化的密碼,就藏在這“土”與“新”的結合中。(黃芳娜 陸華勇)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 評論
- 關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