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網
人民網>>廣西頻道>>行業

路網織就“致富錦”,瑤鄉大地展新顏

2025年06月30日16:30 | 來源:人民網-廣西頻道
小字號

國道538線麥嶺橋。袁忠安攝
國道538線麥嶺橋。袁忠安攝

在青山環抱的富川瑤族自治縣,一條條瀝青公路如銀色紐帶穿梭於瑤鄉山水之間,不僅徹底改寫了當地交通閉塞的歷史,更成為瑤族同胞邁向富裕生活的“黃金通道”。近年來,富川公路養護中心緊扣“公路+”發展戰略,以“路興業、促交融、惠民生”為核心,以精細化養護為抓手,在完善交通網絡的同時,全力激活縣域經濟發展,深度賦能瑤繡產業與電商經濟融合發展,書寫了民族地區“公路通、百業興”的生動篇章。

路網升級為瑤繡產業搭建“雲端走廊”

近年來,富川公路養護中心以“品質養護”為目標,通過精細化作業為瑤繡產業搭建起“出山橋梁”。針對縣域內石場、沙場、礦場密集及重載交通頻繁的特殊路況,創新採用“機械清掃+智能吹掃+人工精掃”三位一體作業模式,全年完成92.5公裡重點路段常態化保潔,為瑤繡原材料運輸和成品流通提供堅實保障。在省道201線富川至梧州部分路段,投入10.76萬元實施19141平方米生態綠化工程,打造出“三季有花 四季常綠”的景觀長廊。道路顏值提升后,不僅吸引大量旅游大巴主動停靠,更成為電商物流車每日往返的“黃金線路”。

新華鄉“瑤繡坊”合作社的蛻變正是公路賦能電商發展的典型案例。過去受限於崎嶇山路,合作社每月僅能通過線下渠道賣出不足50件繡品。2024年,隨著省道302線路況的不斷完善、路域環境的不斷提升,郵政快遞車實現“每日入寨”。合作社負責人趙春燕抓住機遇,在抖音平台開設“瑤山繡娘”直播間,依托暢通路網實現48小時全國發貨。

“現在每天有200多單通過公路物流發出,最遠賣到新疆!”趙春燕展示著手機裡的訂單數據,“去年雙11期間,我們發往廣州的瑤族婚服訂單就有37筆,單筆最高售價達1.2萬元。”

精細化養護促進民族交融提質增速

為促進瑤鄉與外界的緊密聯系,並為民族融合注入強大動力,2024年,富川公路養護中心以精細化養護為核心,通過預防性養護技術的升級和智慧公路的建設,顯著提升了道路的通行品質。

富川公路養護中心將水泥路面的預防性養護作為精細化作業的重點,全年完成了4800平方米的路面縫封閉工程。採用吸塵式開槽機擴縫、灌縫膠填充的標准化工藝,實現了“逢縫必封、破損即修”的目標。在國道538線、207線等關鍵路段,完成了水泥路面換板944.5平方米、瀝青路面罩面21459平方米,並同步實施了路肩硬化4432.3平方米,從根本上改善了瑤鄉山區道路的通行條件。養護管理人員通過步行檢查路況,建立病害台賬,科學制定修補方案,確保每一處路面病害都得到精准處置,為民族地區物資流通和人員往來筑牢了基礎。

隨著精細化養護成效的顯現,富川境內的國省干線公路成為民族文化交融的“流動走廊”。暢通的路網不僅讓瑤族同胞的傳統技藝走向全國,也讓外界多元文化元素融入瑤鄉。在G207線等路段,養護中心通過路面病害快速處置、交安設施精准維護,確保旅游大巴、貨運車輛全天候通行無阻,推動了瑤鄉農家樂、民宿等跨民族合作項目新增37個。如今的富川公路,既是瑤族群眾增收致富的“經濟線”,更是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的“同心線”,正載著各族群眾的團結夢想駛向共同繁榮的未來。

值得一提的是,科技的賦能讓富川轄區內的普通國省干線公路成為促進民族交流的“加速帶”。富川公路養護中心引入的環境雲控通測溫系統,在G538線等省際通道實現了路面狀況24小時實時監測。2024年冬季冰凍天氣期間,該系統成功預警並快速處置了麥嶺高速立交橋的積雪,將應急響應時間從2.5小時壓縮至1.5小時,保障了粵港澳大灣區游客的自駕安全。這種“智慧公路”建設成果,使瑤族地區與外界的時空距離不斷縮短,吸引了更多游客深入瑤鄉。

長效管理繪就民族團結致富畫卷

長效管理機制的完善,進一步夯實了民族地區共同富裕的基礎。富川公路養護中心與貨運企業簽訂“道口三包”協議,要求沿線料場定期清掃出口路面,有效減少碎石污染﹔通過實施 41000米排水溝清淤、6800米土質水溝改造工程,徹底解決雨季道路積水問題。在機械化養護方面,富川中心購置的綠化修剪機、路面開槽機等設備,不僅提升養護效率,更為沿線群眾及過往游客帶來優美的出行環境,同時富川中心還將民族元素融入道路服務設施。在12座便民候車亭改造中,採用瑤族挑花圖案進行牆繪裝飾,設置雙語(漢語、瑤語)乘車指示牌﹔在G207線橋梁信息公示牌更新(38塊)時,同步標注瑤族圖騰符號。這些細節設計既提升公路文化內涵,又增強少數民族群眾的認同感,2024年吸引超5萬名游客駐足拍照,成為民族文化傳播的“流動窗口”。

如今在富川,一條條暢安舒美的公路,正載著瑤族同胞的致富夢想,駛向各民族共同繁榮的美好未來。數據顯示,2024年,富川瑤繡通過公路物流交易額突破800萬元,其中電商渠道佔比達65%﹔各類民族文化展銷活動吸引參與群眾超10萬人次,促成跨民族合作項目23個。該中心相關負責人表示:“我們不僅要養好路,更要讓公路成為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的同心路。”(李芯)

新修繕的省道302線排嶺候車亭。李芯攝
新修繕的省道302線排嶺候車亭。李芯攝
省道201線蓮山路段。李芯攝
省道201線蓮山路段。李芯攝
(責編:陳麗冰、許藎文)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返回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