宜州區合寨村:
以“自治+五個統一”探索鄉村治理與文明新風的共融

在桂西北的青山綠水間,河池市宜州區合寨村如同一顆明珠鑲嵌其中。這個被譽為“中國村民自治第一村”的村落,自1980年誕生首份《村規民約》以來,始終在基層治理的浪潮中勇立潮頭。如今,這座承載著民主基因的村庄,正以“自治+五個統一”的創新實踐,將移風易俗與鄉村治理深度融合,書寫著新時代“楓橋經驗”。
賡續自治血脈,筑牢治理根基。合寨村緊扣“民事民議、民事民辦、民事民管”的自治精髓,構建起立體化治理網絡。在百年樟樹的濃蔭下,“四議兩公開”(村黨支部提議、村“兩委”商議、黨員大會審議、村民代表會議決議,決議公開、實施結果公開),將移風易俗事項納入村級議事決策流程,確保群眾知情權、參與權、監督權。制度煥發新生機——村黨支部提議、村“兩委”商議、黨員大會審議、村民代表會議決議的民主鏈條,讓移風易俗事項從“干部拍板”變為“全民決策”。
思想浸潤,文明新風吹遍壯鄉。新時代文明實踐站的“文明講堂”裡,82歲的韋奶奶用壯語山歌傳唱村規民約。這種“傳統”的宣傳,讓自治區級“移風易俗文明實踐示范點”的稱號實至名歸。制度護航,剛柔並濟樹規范。創新推出《移風易俗實施細則》,既包含紅白事操作指南等“硬標准”,也設置文明積分兌換超市等“軟激勵”。村民蒙大姐用參與環境整治積攢的300分兌換洗衣粉等生活用品時感慨:“現在大家比著攢積分,誰上黑榜都覺得丟臉。”服務賦能,溫情治理暖民心。紅白事服務中心的免費音響設備循環播放《勤儉節約歌》,志願服務隊為留守老人操辦簡朴壽宴。這種既有制度剛性又有人文溫度的治理,讓辦事成本直降40%。
治理蝶變賦能鄉村振興三年來,合寨村實現“三個歷史性轉變”。民風之變,紅白事簡辦率95%,戶均減負2萬元,省下的資金注入桑蠶合作社,帶動產業升級﹔治理之變,矛盾糾紛下降80%﹔發展之變,村集體經濟突破12萬元。實現精神物質雙豐收。
同時,推行“黨員先鋒戶挂牌亮諾”制度,38名黨員家庭成為移風易俗示范點﹔校園裡的“小喇叭宣傳隊”用童謠傳唱新風尚。這種“老中青”三代接力的培育模式,讓文明基因代代相傳。從“村民自治發源地”到“鄉村治理樣板間”,合寨村用44年的堅守與創新証明:真正的治理創新,既要守住“有事好商量”的民主初心,更需注入與時俱進的改革智慧。(林秋妮)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 評論
- 關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