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網
人民網>>廣西頻道>>原創新聞

廣西賓陽:團結花開滿城芳 同心共筑幸福路

韋歡、實習生王芙淑
2025年04月30日17:23 | 來源:人民網-廣西頻道
小字號

從非遺傳承賦能鄉村振興,到校園講堂弘揚民族精神﹔從古寨文化滋養團結情懷,到互嵌式社區譜寫交往交流交融新篇……多年來,廣西賓陽縣通過一系列生動實踐,描繪出了一幅“各美其美、美美與共”的民族團結和美新畫卷。

傳承非遺技藝,指尖“繡”出致富花

作為廣西壯錦的代表,賓陽壯錦歷史悠久,工藝精湛,其技藝嚴格傳承了傳統壯錦的編織工藝、圖案風格等特色。如今,這一非遺技藝正煥發新生,成為推動當地鄉村振興的重要力量。

4月28日,廣西賓陽縣思隴鎮迎來了一場文化與團結的盛會。在歷經兩年籌備后,賓陽壯錦館正式開館,向人們展示了琳琅滿目的壯錦服飾、壯錦文創工藝品,講述千年織錦技藝發展的生動故事。

賓陽壯錦館內展示精美的壯錦產品。人民網 韋歡攝

賓陽壯錦館內展示精美的壯錦產品。人民網 韋歡攝

五彩絲線在織娘們手中來回穿梭,一幅幅精美的壯錦逐漸成型,吸引了不少游客和消費者。“靠著織壯錦這門手藝,一年下來我們能增加幾千元的收入。”村民陳小安一邊熟練地操作織機,一邊笑著說道。如今,她們一家人都從事織錦生產相關工作,日子也越過越紅火。

近年來,思隴鎮創新“壯錦+家庭作坊”的聯農帶農富農模式,將壯錦、竹編等非遺技藝與鄉村振興緊密結合,通過技能培訓、政策支持等措施,鼓勵村民主動參與,實現家門口就業。

“我們希望用靈活的就業方式解決山區留守勞動力增收問題,讓一個家庭就是一個工廠,一門手藝就能養活一家人,讓農村婦女、老人、殘疾人等都有工做、有錢賺。”思隴鎮黨委書記王中希表示。

目前,壯錦、竹編產業已覆蓋思隴鎮80%的村委,為1400多戶4600多人提供就業崗位。

澆灌教育沃土,匠心共育“石榴籽”

在賓陽縣鳳凰小學,一堂別開生面的“中華民族大團結”主題思政課正在展開。老師引導各族學生通過“小記者採訪”的互動模式,在交流中深入了解多彩民族文化。

“我的同學有壯族的,也有瑤族的,大家在學校裡共同學習,和睦相處。我從壯族同學那裡了解到很多壯族的習俗,比如拋繡球、滾鐵環、做五色糖米飯等等,我非常喜歡這些有趣的活動!”學生王舒童說。

鳳凰小學把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教育融入思政課程。王芙淑攝

鳳凰小學把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教育融入思政課程。王芙淑攝

賓陽炮龍文化源遠流長,舞炮龍活動歷史悠久,是壯漢民族文化交融的結晶。學校還圍繞“龍”文化逐步開發“七彩”校本課程,在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教育實踐基地集中展示賓陽炮龍文化和大羅毛筆、壯錦、鄒圩陶藝制作技藝等,同時開設扎龍技藝、陶藝制作、民族舞蹈等豐富的教學課程,讓學生們在玩中學、在學中思、在思中得,不斷增強文化自信和民族自豪感。

學生們在學習制作炮龍。人民網 韋歡攝

學生們在學習制作炮龍。人民網 韋歡攝

一直以來,鳳凰小學積極探索思想育人、文化育人、體育育人、美德育人、勞動育人的“五育並舉”教育模式,形成了龍鳳呈祥的生動實踐。鳳凰小學校長韋正君表示,學校將繼續圍繞“有形、有感、有效”深化德育工作,把弘揚中華優秀傳統文化作為重要抓手,全力把學校建設成為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的堅強陣地與特色高地。

弘揚傳統文化,攜手共鑄民族情

婉轉悠揚的歌聲從賓陽縣新城社區活動室內傳出,推門而入,隻見十幾位社區居民在全神貫注地排練節目。

近年來,該社區充分發揮奮勇爭先的炮龍文化、厚重包容的古城古韻文化、守望相助的“兩亭”文化等文化優勢,以“新城說唱+”為抓手,不斷豐富人民群眾精神文化生活,促進各民族群眾廣泛交往交流交融。

“這幾年我們挖掘傳承了霸王鞭文化,學習了舞蹈,還有做早操鍛煉身體,有時我們還能去參加舞蹈義演。”說著,賓州鎮新城社區居民宋菊蘭臉上露出了幸福的笑容,她感到社區如今一年更比一年好。

立足本土特色,賓陽縣讓多元文化在這片沃土上煥發新彩,走出了“民族文化活態傳承”的新路徑。

古辣鎮蔡村也是這一實踐的典范。作為國家4A級旅游景區古辣稻花香裡旅游區的核心區域,蔡村以其獨特魅力吸引著各方來客。

承載著五百多年歷史記憶的蔡村,有著保存完好的明清古建筑群,依托蔡氏書香門第的傳統農耕文化,其打造了特色村寨與鄉村旅游融合項目及家風傳承基地。漫步其中,小橋流水、青磚巷道、古樹庭院,處處都是打卡的絕佳取景地。

游客在古辣鎮稻花香裡旅游景區內拍照打卡。人民網 韋歡攝

游客在古辣鎮稻花香裡旅游區內拍照打卡。人民網 韋歡攝

借力欣欣向榮的文旅產業,賓陽縣通過持續探索與精心打造,讓沉睡的蔡氏古宅重新“醒來”。這些古建筑不僅是展示傳統建筑藝術的重要窗口,更成為了推動“文旅+民族團結”深度融合的關鍵載體,為鄉村振興搭建起堅實的文化平台,讓傳統文化在新時代綻放出奪目光彩。

(責編:何寧、許藎文)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返回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