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網
人民網>>廣西頻道>>市縣

靖西:實干篤行 推動邊疆地區可持續發展邁向新高度

2025年02月18日10:09 | 來源:人民網-廣西頻道
小字號

近年來,靖西市堅定不移地深入貫徹落實自治區、百色市關於鞏固拓展脫貧攻堅成果同鄉村振興有效銜接的重要精神,秉持重實效、強實干、抓落實的理念,以時不我待的緊迫感與使命感,以釘釘子精神扎實推進各項工作,推動靖西鞏固拓展脫貧攻堅成果同鄉村振興有效銜接工作取得新成效。

強化實干抓落實,助力鄉村產業多元發展壯大

培育壯大主導產業。靖西市堅持政府引導、企業帶動、群眾主體的“三方聯動”模式,大力推進《靖西市“十四五”特色產業發展規劃》的實施。持續推行“烤煙+水稻+冬菜”輪作種植模式,建設現代特色農業產業(柑橘)核心示范區,並配套完善清洗分選設備和貯庫冷庫。同時,採用“水肥一體”模式發展百香果,提升小蠶共育技術,促進桑蠶產業提質增效,加快推進智慧養牛全產業鏈項目。2024年,全市桑園面積達13.18萬畝、烤煙種植5.64萬畝、水果種植10.14萬畝,發放產業以獎代補資金8704萬余元,惠及3.82萬戶農戶,脫貧戶和監測對象特色產業覆蓋率高達97.2%。

提檔升級幫扶產業。2024年,靖西市利用中央、自治區財政銜接資金分別投入產業項目2.24億元和0.63億元,統籌推進農產品初加工、精深加工、綜合利用加工以及休閑農業等領域的發展,致力於延長產業鏈、提升價值鏈。針對幫扶產業,靖西市全面梳理其發展現狀,嚴格落實“鞏固、升級、盤活、調整”的要求,對排查出的57個問題項目進行分類指導、精准施策,成功實現17個項目“紅轉綠”、36個項目“黃轉綠”,目前僅有4個項目正在整改中,有力確保了幫扶產業項目的正常運營與效益產出。

不斷發展壯大新型農村集體經濟。2024年,靖西市村集體經濟總收入達到4387萬余元,所有村收入均超過5萬元,其中203個村收入超10萬元,52個村收入超20萬元,12個村收入超50萬元。

提升農業科技支撐。靖西市積極優化運用現代農業技術,大力推廣良種良法以及新型農業機械化、智能化作業,不斷挖掘農業發展潛力。2024年,農作物耕種收綜合機械化率達63%,推廣新品種玉米1.5萬畝,引進新品種水果4個,新種百香果2.1萬畝。打造20個百畝田和5個千畝方,平均畝產達188.25公斤,較上年提升99.31公斤。完成蔬菜溫室、棚架設施種植142畝,水肥一體化種植838畝。建立桑蠶核心示范基地,大力推廣新品種、新技術、新設備,並配合國家科技特派團開展培訓25期,培訓人次1435人,小蠶共育率超95%,方格簇應用率達100%,自動化上簇和軌道滑橋喂蠶應用率達80%。

改善基礎設施條件,提升公共服務水平

推進實施“千萬工程”。靖西市積極貫徹落實自治區“1+3”政策文件,大力實施“千村引領、萬村提升”工程,全力打造宜居宜業和美鄉村。2024年,利用上級啟動資金5804萬余元,支持建設項目202個。

推進農村人居環境整治。穩步推進農村“廁所革命”,2024年實施戶廁改造500戶,全市衛生廁所普及率96.9%,無害化衛生廁所普及率排名全區同屬三類縣區前列。建設農村生活垃圾收運體系試點鄉鎮4個,行政村生活垃圾收運處理率達100%。推進農村生活污水治理項目91個,畜禽糞污資源化利用達85%以上。

推進農村基礎設施建設。制定《靖西市2024年補短板促振興項目實施方案》,計劃實施農村飲水、產業發展、人居環境整治等補短板促發展項目302個,總投資14.54億元。實施鄉村道路“三項工程”4個,完成工程量90%以上。實施公路橋、防洪整治、水庫除險加固、小流域治理、河湖標准化創建等水利工程5個,新建改造小型集中供水工程11個,受益群眾5533人。建成節水型單位55家、重點用水行業節水型企業3家、節水型小區6家、節水教育基地1處,查處水事案件20件,完成復核遙感衛星疑似問題圖斑412個。

推進農村基本公共服務。加速城鄉融合發展,不斷提升農村公共服務水平和覆蓋率,實現公共服務延伸到戶,精准了解農民需求,及時調整農村教育、醫療、住房、飲水等基本公共服務供給。加強農村醫療保障,2024年,全市在職鄉村醫生325人,考取執業(助理)醫師資格60人,佔比18.5%。持續完善農村養老服務體系,興辦縣級照護服務機構靖西市彩虹養老院。

聚焦群眾需求,推進易地幫扶搬遷集中安置區后續扶持

靖西市緊緊圍繞“穩得住、有就業、逐步能致富”的目標,扎實推進易地幫扶搬遷后續扶持工作,已幫助有勞動力的4634戶搬遷戶實現“一戶一人以上”就業目標。

抓好配套基礎設施建設。建成微型消防站2個、社區警務室1個、數字化監控大屏1個,配套建設8所中小學、幼兒園和2家衛生院(室),充分滿足搬遷群眾就近入學、就醫的需求。

優化社會治理,提升安置點公共服務。在易地搬遷社區科學設置黨總支、黨支部,規范居民委員會和樓棟網格社區化管理隊伍。選派骨干力量投身社區工作,強化社區行政管理、自我管理和社會管理。設立“農事城辦”服務中心,為搬遷群眾辦理就業社保、教育等服務事項。每棟居民樓均設有“就業管家”,構建起社區“兩委”、樓棟管理和搬遷戶3支隊伍相互支撐,各方力量廣泛參與的“1+3+N”社區治理模式,有效解決群眾切身利益的大事小情。2024年,為搬遷群眾辦理就業社保、教育等服務事項301件。

聚焦產業引領,拓寬增收渠道。聚焦邊貿落地加工、農產品加工等勞動密集型產業,專門出台易地幫扶搬遷產業園區入園優惠政策,充分發揮財政資金引導作用,強化對企業精准扶持。2024年,投入銜接資金1186萬元,幫扶廣康食品、一德和昌裕百香果深加工等5個生產線建設項目。目前,產業園區共引進19家企業,2024年實現2家企業培規入統,規上企業達7家,為全市提供1萬個以上工作崗位,帶動搬遷群眾年人均務工收入達3萬元以上。

強化就業幫扶,全方位擴大就業面。以實施全區縣域公共就業服務能力提升項目為抓手,2024年運用1000萬元自治區補助資金,進一步深化“零工市場”“零工驛站”“家門口”就業服務站等設施建設。通過園區企業吸納、重點群體扶持、培訓自主就業等多種方式,實現充分就業務工,其中到產業園就業人數821人,擔任公益性崗位296人,自主就業務工9871人,勞動力就業率達96.8%,成功實現有勞動力家庭“一戶一人以上”就業目標。(龍紹仙)

(責編:周雨樂、許藎文)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返回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