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彩河池 唱響民族團結進步主旋律
八桂大地、壯鄉深處,在廣西河池市,濃郁的民族風情與秀美的自然風光交相輝映,壯、漢、瑤、仫佬、毛南等47個民族和睦相處,繪就了民族團結進步的和美畫卷。
近年來,河池市以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為主線,堅持文化鑄魂、產業助力、創新驅動,團結帶領全市各族群眾,加快建設經濟繁榮、宜居宜業、活力開放、生態秀美、文明和諧、風清氣正的“六新河池”,持續推動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讓民族團結進步之花在河池絢麗綻放。2024年初,河池市被命名為“全國民族團結進步示范市”,成為各族群眾“攜手奔前程”的奮斗之地。
文化鑄魂,構筑共有精神家園
走進河池,仿佛踏入一幅多彩的民族風情畫卷。千百年來,各族群眾在這裡繁衍生息,積澱了源遠流長、厚重深邃的藝術沃土,孕育了以銅鼓文化、山歌文化為代表的民族瑰寶,書寫了守望相助、攜手共進的精彩篇章。
銅鼓聲聲響,山歌迎賓客。2024年9月29日晚,第二十二屆河池銅鼓山歌藝術節在東蘭縣拉開帷幕。本屆銅鼓山歌藝術節通過文藝演出、民俗展示、文化交流等活動,充分展現河池地區豐富多彩的民族風情和深厚的文化底蘊,讓各族群眾在文化交流中增進了解、深化友誼。
文化認同是最深層次的認同,是民族團結之根、民族和睦之魂。近年來,河池市深入挖掘各民族文化內涵,持續舉辦銅鼓山歌藝術節、劉三姐文化旅游節等一系列富有地方特色的民族節慶活動,推動民族文化創造性轉化和創新性發展,構筑中華民族共有精神家園。通過這些活動,各民族群眾不僅展示了各自獨特的文化魅力,還在交流中相互學習、相互借鑒,共同感受到了中華民族多元一體的獨特魅力。
在環江毛南族自治縣思恩鎮陳雙村,一棟棟白牆黛瓦的民居錯落有致,一幅幅民族團結的彩繪躍然牆上,處處彰顯著和諧之美。
“這些彩繪牆繪不僅扮靚了村庄,還營造了民族團結的良好氛圍。”陳雙村黨支部書記韋炳錄說,彩繪牆繪以毛南族花竹帽、儺面舞、銅鼓等元素為背景,結合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民族政策法規等內容進行創作,讓民族團結理念深入人心。
河池市將民族團結進步宣傳教育與鄉村振興戰略深度融合,在鄉村道路兩旁、文化廣場、學校等地設置民族團結進步宣傳欄、宣傳牌,打造了一批民族團結進步示范村(社區)、示范單位、教育基地,讓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根植各族群眾心中。
2024年4月,民族地區職業院校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交流會在廣西現代職業技術學院舉行,來自廣西、新疆、內蒙古、四川、重慶、雲南等多民族聚居地區的兩百多名職業院校代表齊聚一堂,圍繞民族地區職業院校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這一主題,共話傳承優秀民族文化,鑄牢中華民族之魂。
近年來,河池市大力推動各民族文化進校園、進課堂、進教材,建設了100多所民族文化教育示范學校,開設了瑤族長鼓舞、壯族銅鼓舞、毛南族花竹帽編織等民族文化課程,讓中華優秀傳統文化薪火相傳。
產業助力,共享改革發展成果
產業是經濟發展的基礎,也是推動民族團結進步的重要力量。河池市始終把推動民族地區經濟社會高質量發展作為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的物質基礎,通過深化粵桂東西部協作、易地搬遷后續扶持等措施,加快補齊民族地區交通、就業、教育、醫療等短板弱項,因地制宜發展特色種養、鄉村旅游、電子商務等產業,拓寬群眾增收渠道,讓各族群眾共享改革發展成果。
“3分鐘的路程就可以到公司上班,工資也比較滿意。”都安瑤族自治縣澄江鎮八仙安置區的陸廷秀說,自己已經在“家門口”上班一年多,很方便。陸廷秀所在的都安海岳運動器材有限公司,位於深圳寶安—河池都安粵桂協作產業園。該產業園是八仙易地搬遷安置新區的產業配套項目,依托粵桂協作平台,為搬遷群眾提供了5000個就業崗位。
走進南丹縣瑤望天下景區,隻見青山如黛,碧水潺潺,一棟棟特色民宿掩映在綠樹叢中,宛如一幅美麗的畫卷。無數游客慕名而來,在這裡尋找心中的“詩和遠方”。
景區裡,白褲瑤群眾何秀英正在進行手工刺繡。她表示,在這裡展示刺繡工藝,既可以讓游客了解他們民族服飾的制作過程,還能掙到比較可觀的收入,是一份幸福“在線”的工作。和她一樣,在該景區從事民族服飾制作工藝的有40余人。
瑤望天下景區所在的裡湖瑤族鄉朵努社區是南丹總投資13.7億元建設的“千家瑤寨·萬戶瑤鄉”項目的重要組成部分。該搬遷安置點圍繞白褲瑤特色民俗文化進行綜合規劃和設計,旨在促進白褲瑤群眾以自身資源參與旅游開發,實現旅游富民的可持續發展目標。自2023年5月瑤望天下景區試運營以來,直接帶動了朵努社區2700多名搬遷群眾在家門口就業。
位於紅水河畔的大化瑤族自治縣則通過粵桂協作項目,大力發展七百弄雞養殖業。七百弄雞肉質鮮美、營養豐富,通過規模化養殖和品牌推廣,已經成為大化的一張名片,深受市場歡迎。七百弄雞現代農業產業園獲評粵桂協作鄉村振興現代農業產業園,獲得首批挂牌“盒馬村”、七百弄雞系列產品通過“圳品”認証4個。到目前,大化已培育4個七百弄雞繁育場,不斷擴大存欄種雞規模,帶動各族群眾穩定增收。
在粵桂協作的助力下,河池市引進一批龍頭企業,積極發展民族特色產業,培育壯大蠶桑、核桃、油茶、牛羊等特色產業,打造各級現代特色農業示范區2184個、民貿民品企業54家,各民族“致富路”越來越寬廣。
創新驅動,民族團結之花常開長盛
創新是引領發展的第一動力。河池市堅持以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為主線,以創建全國民族團結進步示范市為平台,以鞏固提升民族團結進步創建“五區共建”成果為抓手,不斷創新民族團結進步創建工作思路和方法,讓民族團結之花常開長盛。
2023年9月,河池市、柳州市、來賓市有關部門共同簽訂《柳來河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示范圈共建合作協議》,聯創共建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示范圈。2024年7月23日,河池市、南寧市簽訂《“三項計劃”跨區域合作協議》,著力促進和推動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根據協議,河池與南寧、柳州、來賓等地將按照資源共享、經驗共享、信息共享的原則,探索跨市域聯創共建的新措施、促進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的新路徑,譜寫共同發展的合作新篇章。
易地搬遷是脫貧攻堅的一項重要舉措,也是深化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的有效途徑。在河池市,易地搬遷安置點不僅讓脫貧群眾實現了安居夢,還讓他們在新的環境中找到了歸屬感和幸福感。
近年來,河池市不斷延伸“融”的深度,大力實施東巴鳳區域一體化、金宜同城化和易地搬遷安置工程建設,推動各民族共居、共事、共富,逐步實現各民族在空間、文化、經濟、社會等方面的全方位嵌入。全市121個易地搬遷安置點18.13萬名各族群眾安心移居、和諧共處。
同時,該市積極創新“融”的模式,探索民族團結融合發展新路徑,在南丹縣實施廣西第一個“易地搬遷+旅游產業”項目,在天峨縣建立桂黔(六縣)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研學基地,在環江縣陳雙村探索“六聯六促”民族共治共融新模式,促進各民族群眾廣泛交往交流交融。
如今,在河池這片古老而又充滿活力的土地上,各族人民像石榴籽一樣緊緊抱在一起,共同團結奮斗、共同繁榮發展,譜寫著新時代民族團結進步的新篇章。(付華周、藍芳良、陸姣笛)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 評論
- 關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