元昌安委員:科技創新,助推地方經濟社會高質量發展
元昌安委員(右)接受專訪。人民網記者 嚴立政攝
人民網南寧1月16日電 (付華周)1月16日,廣西政協委員,廣西科學院黨組書記、院長元昌安接受人民日報客戶端、人民網專訪。元昌安委員表示,政府工作報告提出“實施制造業重點產業鏈高質量發展行動”“推進優勢產業轉型升級,打造先進制造業集群,培育戰略性新興產業”“積極發展新一代信息技術、新材料、高端裝備、生物制造、低空經濟等新興產業和未來產業”“開展海洋經濟強產業行動,力爭海洋生產總值佔GDP比重9%以上”等內容,廣西科學院在這些方面大有作為。
元昌安委員介紹,廣西科學院緊緊圍繞自治區黨委、政府賦予的新定位與新使命,以服務經濟社會高質量發展為主線,直面發展中的痛點與難題,通過一系列科學且有力的改革舉措,在科技創新的道路上實現一系列重大突破。
在構建創新發展新格局方面,廣西科學院通過精心規劃,形成了獨具特色的“3+5+2+1”創新組織體系框架,包括3個傳統優勢領域,5個新興領域,1個高端科技智庫和1個鄉村振興產業研究院,以及1個負責推動科技成果的高技術集團。這一框架,將各個領域有機連接,為科技創新與產業發展協同共進奠定了堅實基礎。
科研平台是科技創新的重要載體。廣西科學院積極構建國家級省部級研發平台集群,牽頭建設各類創新平台達63個。為建立完善科技成果轉化生態體系,廣西科學院組建30余家新型研究院(中心),形成院屬企業全資、控股、參股公司多維體系,“桂科院”品牌愈發響亮。面向東盟,廣西科學院在越南沿海建立經濟貝類養殖基地﹔在緬甸、老撾建立生態環保太陽能技術創新平台實驗室﹔與柬埔寨皇家科學院聯合推進柬中科技創新中心建設。
元昌安委員接受專訪。人民網記者 嚴立政攝
在打造科研人才新高地方面,廣西科學院實施“桂科學者”戰略,精准引才,廣攬英才,匯聚頂尖力量。成功引進三名院士。通過“揭榜挂帥”的方式,面向全球發布科研榜單,迅速組建起 55個高水平創新團隊。“十四五”期間,全職引進“雙一流”高校博士、碩士200多人,柔性引進國內知名高校院所領軍或學科帶頭人15名。同時,打破傳統的論資排輩模式,創新推行“能上能下”的動態評價機制,激發人才活力。實行“以聘代評”制度,對於符合條件的高層次人才以及創新業績突出、成果顯著的人才,直接給予相應的職稱聘任。
在激發科研創新新活力方面,廣西科學院積極搭建成果轉化平台,通過與企業共建新型研發機構、聯合實驗室等形式,加速科研成果從實驗室走向市場。健全以科技創新成果為導向的激勵體系,特別注重科技成果轉化的激勵,將成果轉化淨收益分配至完成人的比例由85%提高到90%,極大地提高了科研人員參與成果轉化的積極性。為暢通人才流動機制,廣西科學院還出台了《廣西科學院專業技術人員到企業兼職實施細則(試行)》,選派優秀人才到企業擔任科技副總或者總工程師助理,為企業解決技術難題,促進科研成果的轉化和應用。
元昌安委員表示,通過改革發展,廣西科學院取得累累碩果,不斷實現新突破新跨越。近三年,共獲得省部級獎勵22項,其中牽頭16項﹔獲得廣西科學技術獎一等獎4項。由廣西科學院牽頭的“北部灣陸海接力智慧漁場養殖裝備與新模式”,是廣西海洋領域獲批的首個國家重點研發計劃項目。
此外,在科技賦能產業高質量發展上,廣西科學院也取得了顯著成效。其中,產業升級方面,實現人造崗石制造一體化技術體系,在其推動下,賀州碳酸鈣產業新增產值857億元,支撐廣西碳酸鈣千億元產業發展。鄉村振興方面,創建了林下食藥用菌種質資源庫和廣西第一個黑木耳種質資源庫,建成農業現代化示范基地。向海圖強方面,利用特異性流化生物膜技術應用於對蝦養殖,將南美白對蝦的年產量提高至每畝1.2萬公斤,為企業創造利潤約25萬元/畝/年。生態產業方面,創新團隊通過實施林下套種金花茶技術,使馬山縣民族村的治理區植被覆蓋率提高47.6%,人均年收入增加38%,成為“國家森林鄉村”,實現產業與生態共贏。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 評論
- 關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