奮進百色:紅城鑄魂展新顏 民族共融譜新篇
近年來,百色市積極主動地擔負起邊疆民族地區維護民族團結、社會穩定以及邊疆安寧的重大政治責任與神聖歷史使命,為廣西建設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示范區貢獻百色力量。2023年,百色成功創建“全國民族團結進步示范市”。2024年,國家民委批復百色市成為全國15個共同現代化試點中唯一的地級市全域試點單位。
擦亮“紅色文化名片”,筑牢精神家園基石
紅色,是百色最為鮮明的底色,宛如熊熊燃燒的火炬,照亮著這片土地上各族人民前行的道路,也成為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的強大精神引領。
百色市巧妙地將愛國主義教育與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教育深度融合。中國工農紅軍第七軍軍部舊址(粵東會館)、百色起義紀念碑、百色起義紀念館等承載著革命歷史記憶的“老三篇”,以及“不忘初心、牢記使命”主題園、百色干部學院、百色起義紀念園等富有新時代意義的“新三篇”,這些紅色文化陣地猶如一座座不朽的豐碑,為構筑中華民族共有精神家園奠定了堅實無比的基石。
在百色起義紀念館內,常常能看到志願者們滿懷熱情地為來自五湖四海的游客講解那段波瀾壯闊、震撼人心的革命歷史。
壯族姑娘小李便是其中的一員,她眼中閃爍著自豪的光芒說:“能夠把百色起義的革命故事講述給全國各地的游客,我內心感到無比的光榮和有意義。通過這樣的方式,讓更多的人深入了解我們的紅色歷史,感受中華民族不屈不撓的精神力量,從而更加緊密地團結在一起。”
如今,以百色起義紀念園等系列紅色文化陣地為依托,百色市每年接待游客數量超過400萬人次。這一數字背后,是紅色文化強大吸引力和凝聚力的有力見証,更是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在人們心中深深扎根的生動體現。
“紅色文化資源是構筑中華民族共有精神家園的重要根基,必須全力加以保護和傳承。”百色起義紀念館社會宣傳教育科負責人田夏源介紹,為了讓中華民族共有精神家園更加真實可感、觸手可及,他們精心建立了常態化宣傳教育機制,將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全方位、全過程地貫穿到教育的每一個環節。同時,通過舉辦豐富多彩、形式多樣的文化活動,廣泛深入開展對外交流合作,有力地促進了不同地區、不同民族之間的文化交流,進一步增強了中華民族的文化認同感和向心力,使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在人們心中不斷生根發芽、茁壯成長。
近年來,百色市通過謀劃布局右江河谷百裡長廊、南部邊境強基固邊、西北山區多彩民族3條示范帶,精心打造紅色之旅、邊關永固、牽手同心、黃文秀優秀品質4條示范線,全力建設百色起義紅色革命精神弘揚傳承、講好瓦氏夫人為國抗倭佳話、打造生態鋁工業基地、“時代楷模”黃文秀優秀品質、中越邊境愛國主義教育5個宣教基地,形成了“百色市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三帶四線五基地”的嶄新工作格局。
這一格局猶如一幅宏偉的畫卷,將百色的紅色文化、民族特色、地域優勢等有機融合在一起,為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提供了豐富多樣的載體和廣闊的平台。
打造東西協作典范,共譜民族融合新曲
百色市大力推進互嵌式易地搬遷安置社區建設,讓搬遷群眾實現了從“安置”到“安心”,再到“安居”的美好轉變,有力地促進了各民族廣泛交往交流交融,進一步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
走進百色市右江區石塘鎮深圳小鎮易地搬遷安置小區,現代化的樓房林立,學校、醫院、工廠、公園等配套設施一應俱全。
在這裡,來自不同縣(市、區)的各族搬遷群眾匯聚一堂,開啟了全新的生活篇章。壯族農大媽和瑤族趙大叔原本互不相識,但在社區組織的一次充滿歡樂與溫馨的文藝晚會上,他們共同表演節目,從此結下了深厚而真摯的友誼。
如今,他們經常互相幫忙,農大媽熱情地教趙大叔一些壯族的傳統手工藝,傳承著民族文化的瑰寶﹔趙大叔則誠摯地邀請農大媽品嘗瑤族的特色美食,分享著民族美食的獨特魅力。
這份情誼在日常生活的點滴中不斷升溫,成為社區內民族團結的美好典范,也生動地詮釋了中華民族一家親的深刻內涵。
深圳小鎮作為百色市面積最大、安置群眾最多的跨區域易地搬遷安置點,不僅是粵桂協作的樣板工程、深百協作的標志性工程,更是百色各族群眾互嵌融居發展的光輝示范。這裡居住著1.8萬余名易地搬遷群眾,其中少數民族人口佔比高達70%。
“社區積極組織文藝晚會、體育活動、技能培訓等活動,全力加強群眾間的溝通交流,及時調解鄰裡矛盾,促使各地群眾和諧相處,像石榴籽一樣緊緊抱在一起。”深圳小鎮百祥社區黨支部書記黃學儀滿懷欣慰地說,通過“嵌入式就業,嵌入式就學,嵌入式幫助”等創新舉措,讓各民族在生活、工作、學習中相互交融、相互支持。如今,各族群眾的收入穩步提升,生活更加安定和諧,心也定了下來,真正融入了這個溫暖的大家庭。
粵桂工作隊副領隊禹明表示,粵桂兩省區自建立幫扶協作關系以來,積極實施粵桂協作“百”個基礎設施共建、“千”名人才交流互派、“萬”人勞務就業服務、“億”元農副產品促銷等“四大工程”,聯合出台對口合作實施方案,不斷深化資金幫扶、人才交流、企業幫扶、勞務協作、教育衛生、基礎設施等領域的對口幫扶協作,全方位、多層次地推動東西部各族群眾互嵌式發展,為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搭建了堅實的橋梁。
如今,百色市通過實施全區最大規模易地搬遷安置工程,累計搬遷18.33萬人,成為多民族互嵌融居的示范樣板﹔完成5.64萬套棚戶區改造和3.1萬套公租房分配,解決超過30萬城鎮居民住房困難問題,實現農村勞動力轉移就業99.18萬人,使各族群眾由居住空間嵌入拓展到經濟、文化、社會和心理嵌入,交通、醫療、教育等基礎設施不斷完善,各族群眾的生產生活條件得到了極大提升,形成密不可分的共同體。(唐穎欣 黃凝)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 評論
- 關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