貴港:勠力同心齊奮進 共鑄荷城民族情
因荷而美,以荷喻和。廣西貴港市自古有“荷城”之稱,壯、漢、瑤等40多個民族在這片熱土上和諧融居,豐富多彩的民族文化互鑒融通,各族兒女手足相親、守望相助,形成了共同繁榮發展、共同締造美好家園的生動局面,民族團結進步之花常開長盛。
當前,貴港緊緊圍繞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這條主線,不斷深化內涵、豐富形式、創新方法,有形有感有效開展民族團結進步創建工作,全力爭創全國民族團結進步示范市,譜寫新時代貴港現代化建設新篇章。
文化潤民心 培根鑄魂促團結
“我們的紅石榴樹長大了!”在2024年全國民族團結進步表彰大會上,貴港市荷城初級中學黨委書記嚴郁富接過黨中央、國務院授予的牌匾時激動地說。牌匾上,“全國民族團結進步模范集體”的稱號熠熠生輝。
創辦於2011年的荷城初級中學是貴港市一所多民族學校,漢、壯、瑤、苗、侗、布依、毛南、仫佬等各族師生齊聚一堂,建校之初,他們便在校園裡種下了一批石榴樹苗。
多年來,荷城初級中學把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貫穿立德樹人全過程,傾力打造“紅荷蓮心”育人品牌,實施“匠心育禾”工程,通過設計了一系列具有鮮明地域和民族特色的教育活動和課程體系,引導青少年努力成為民族團結的維護者、促進者。
走進荷城初級中學校園,團結主題雕塑、愛國主義教育主題園等內涵豐富的景觀隨處可見,團結友愛、互幫互助的校風潛移默化地烙印在全校師生心裡。“學校通過民族課程、文化活動、校園裝飾等多種形式展現不同民族的歷史、傳統、藝術和語言,讓我深刻感受到中華民族多元一體的魅力,這種氛圍讓我深刻體會到每個民族都是中華民族大家庭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學生傅詩穎說。
如今,學校由建校之初的3000多名學生孵化成了兩所名校——荷城初中、荷城三中,還先后獲得全國國防教育示范學校、全國和諧校園等多項榮譽稱號。
當初種下的石榴樹已茁壯成長,不僅見証著學校的建設發展,也成了師生心中民族團結精神的象征。
近年來,貴港深入實施“紅石榴培根鑄魂工程”,突出“一校一特色”“一校一品牌”,引導全市2161所中小學、100多萬名在校生共同參與民族團結進步示范創建。截至目前,全市中小學共設置民族團結進步宣傳欄1200多個,建成民族團結進步教育文化牆、文化長廊200多個,15個民族團結進步教育基地累計接待青少年學生100多萬人次。
文化是教育之根本,文化認同是凝聚人心、匯聚民力的情感紐帶,也是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的內生動力。
為讓文化浸潤城市肌理,更好融入群眾生活,貴港還在全市各級圖書館開設“荷你悅讀”“荷田故事會”等欄目,升級打造一批“紅石榴圖書館”﹔積極打造語言文字規范化鄉村,開展“推普鄉村行”系列活動,推動各民族以語言相通促進心靈相通、命運相通﹔同時大力挖掘貴城遺址、羅泊灣漢墓群等歷史遺跡、文化遺存,傳承和發展荷文化、歌圩文化、銅鼓文化等,引導各族群眾堅定文化自信,自覺增強民族團結意識。
融合農文旅 走好生態致富路
“民族要復興,鄉村必振興”,民族團結與鄉村振興猶如並蒂之花,交相輝映方能繪就一幅欣欣向榮的壯美畫卷。
近年來,貴港以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為主線,積極探索“村寨有特色、產業優發展”的新路徑,將本土文化、旅游資源融入到民族村寨的建設之中,越來越多的村庄闊步邁向振興路,呈現出各族群眾共赴美好生活的生動圖景。
覃塘區覃塘街道龍鳳村是一個以壯族為主的多民族聚居村,荷美覃塘核心示范區坐落其中。每到賞荷季,“接天蓮葉無窮碧,映日荷花別樣紅”的美景都會引來一眾游人駐足觀賞。依托景區輻射效應,龍鳳村精心打造生態觀光游、民俗風情展,以旅游帶動三產收入,同時還大力發展蓮藕特色產業,覃塘街道龍鳳村(蓮藕)入選2022年全國鄉村特色產業產值超億元村,村民們的日子越過越紅火。
在貴港,多個少數民族村寨散布在山水之間,成了荷城大地上一道亮麗的風景線。
貴港堅持“一村一策一特色”的思路,加強和規范少數民族村寨保護和發展,留住了村寨的特色和底色,同時又將民族特色村寨建設與傳統村落保護、鄉村風貌提升、鄉村振興等工作緊密結合起來,推動鄉村日益美起來、富起來。目前,貴港市有4個村屯被命名為“中國少數民族特色村寨”,16個村屯獲命名為“廣西民族特色村寨”。“民族特色+文化賦能+產業帶動+旅游發展”的新路子正助力貴港打造出一張張具有民族特色的靚麗新名片,各民族群眾也在農文旅產業的融合發展中加強民族團結、走向共同富裕。
鄉村農文旅產業的發展,帶動了養老產業的發展,大幅提升了群眾的幸福指數。近年來,貴港整合統戰、民宗、工商聯、民政等部門及民主黨派、企業、鄉賢的力量,探索建立“個人出一點、企業讓一點、政府補一點、集體添一點、社會捐一點”的多元籌資、多方支持長效機制,通過以獎代補、直接補助等方式,投入財政資金、公益捐贈資金、光彩事業資金等160多萬元,支持建成47個“石榴花愛心食堂”,並依托“石榴花愛心食堂”累計開展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專題宣講、服務等活動450多場次,發揮“近鄰”優勢,開展留守、空巢、孤寡等特殊困難老人巡訪關愛14.2萬人次,持續提升老年人獲得感、幸福感、安全感。
聚力穩就業 畫好互嵌“同心圓”
隨著經濟社會迅速發展,以平台經濟為代表的新業態新模式應運而生,快遞小哥、外賣小哥、網約車司機、網絡主播等新就業群體大量涌現。
在貴港市港北區,一個個“暖心驛站”的出現,正在幫助這一群體更好地融入城市生活。
“以前避暑就在路邊停靠,刮風下雨隻能就近找個商場避避,一天都在外面跑,有時覺得挺辛苦的,現在有了‘荷城驛站’,等單子的間隙就去室內坐一坐,還能上網和充電,方便多了。”常在港北區送外賣的黃先生高興地說。
港北區是貴港市中心主城區,新就業群體數量居全市首位。為強化新就業群體互嵌融居發展,港北區在市中心商圈、新就業群體較集中的區域打造新業態新就業群體黨群服務驛站(荷城驛站)109個。驛站設置有充電休息區、臨時就餐區等功能區,配備電視機、飲水機、微波爐、醫藥箱、充電寶等設施。
渴了能喝水、累了能休息、疲了能放鬆、倦了能歇腳、煩了能解壓……城市的惠民服務在“方寸之間”觸手可及,構建起了各族群眾共事共樂、共建共享的就業環境和工作氛圍。
就業是最大的民生,是穩定各民族、發展各民族、繁榮各民族的基礎,是推進民族團結進步事業發展的保障。
貴港市堅持就業優先戰略,把就業作為改善社區各族群眾生活保障、構建互嵌式發展社區的關鍵舉措,不斷優化提升就業服務工作,切實增強各族群眾獲得感、幸福感、安全感。
2024年9月,貴港市成功舉辦了各族群眾互嵌式發展計劃“就業暖心·桂在行動”隨軍家屬就業招聘會暨創業貸款宣傳活動,通過實際行動助力解決特定群體的就業和緩解企業用工難問題,為隨軍家屬拓寬就業渠道,推動軍人家庭在貴港安居樂業。
該活動同時聚焦高校畢業生、失業人員、脫貧家庭勞動力、退役軍人、殘疾人等群體的就業難題,為各族群眾提供就業服務。截至目前,貴港舉辦線上線下招聘會190場次,促使各族群眾與企業初步達成就業意向1.86萬人次,以落實就業保障各族群眾“住得下、融得進、能發展”,在各層面、各領域實現相互嵌入。
用就業“活水”灌溉民族團結“幸福之花”,是貴港講好民族團結進步故事的一個縮影。未來,貴港還將不斷創新方式和載體,系緊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的情感紐帶,促進轄區各族群眾廣泛交往、全面交流、深度交融,凝心聚力畫出最大“同心圓”,唱響新時代民族團結贊歌。(韋歡、陳琦、唐遠全)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 評論
- 關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