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網
人民網>>廣西頻道>>市縣

柳州:籽籽同心奏響龍城“最美和聲”

2025年01月15日12:02 | 來源:人民網-廣西頻道
小字號

每逢周末和節假日,廣西柳州工業博物館人頭攢動,一件件承載著柳州百年工業歷史記憶的展品,靜靜地述說著柳州各族人民艱苦創業、敢為人先、自強不息、實業興市的故事。

“柳州工業博物館不僅是工業歷史的記錄者,更是民族精神的傳承者和弘揚者。”柳州工業博物館相關負責人表示,博物館通過展示工業發展中的民族智慧和團結協作成果,激發參觀者的民族自豪感。

各民族從多元走向一體的壯麗圖景,如今正在這座工業城市徐徐鋪開。近年來,柳州市聚焦“推進新型工業化、建設現代制造城”的柳州發展戰略首選方向,將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主線貫穿全市各項工作全過程各方面,全力打造柳州“團結如鋼鐵·龍城石榴紅”工作品牌,推動示范區建設工作在柳州走深走實。

一曲民歌,共筑美好精神家園

“柳州有個魚峰山,山下有個小龍潭,終年四季歌不斷,都是三姐親口傳。”在柳州,一首民間歌謠流傳甚廣。時至今日,柳州市魚峰山下歌聲依舊不停,到處都擺起歌台,已成為山歌經濟的興起地。

“隻要開嗓唱上幾句,現場立馬就會裡三層外三層地圍上幾百人。來拜師學藝的,除了壯族,還有苗族、瑤族、侗族、漢族等多個民族的群眾,各族群眾在交往交流交融中不斷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自治區級非遺項目柳州“魚峰歌圩”代表性傳承人陸連芳說,幾乎每天都有山歌愛好者聚在魚峰山下以歌會友。

15歲那年,陸連芳嘗試著自學編唱山歌,常穿梭在柳州各大公園間,聆聽、學習和創作山歌。現在,她設立了“陸連芳歌王工作室”,有了這間工作室,各種山歌展演、民俗文化進社區等活動相繼開展起來。陸連芳還利用山歌調解社區居民矛盾,在社區內開辦山歌培訓班,受到了社區群眾的歡迎,也吸引了社區裡眾多山歌愛好者的加入。

目前,陸連芳的弟子已經超過200人,他們來自五湖四海,各行各業。在魚峰歌圩,陸連芳帶領學生們擺歌台,唱響山歌,而她的學生們則利用網絡歌圩,將山歌傳唱到世界各地,讓壯族山歌煥發出新的生機與活力,愈發顯得年輕和充滿朝氣。

在柳州市魚峰公園,每天會有山歌歌手、網絡山歌紅人架起手機直播對唱山歌,形成了“唱歌不搭台,對歌不見面”的新型模式,線上、線下民眾共同沉浸於山歌海洋之中。“山歌受眾廣、有流量,有好的發展前景,而直播的興起,逐漸將效果轉化為效益,也讓越來越多年輕人喜歡上了山歌。”山歌主播“山三妹”說,魚峰歌圩成了山歌傳唱的新“陣地”,一大批山歌手在“山歌聖地”飆歌,讓傳唱千年的山歌涌動起的青春浪潮。

文化認同是最深層次的認同,是民族團結之根、民族和睦之魂。

如今的柳州,首首山歌,娓娓唱來,山歌已成為推動各民族文化交流、增強中華民族文化認同的重要紐帶,唱響著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的時代強音。

一碗“團結粉”,共建富裕幸福家園

一碗螺螄粉,包含多民族文化,是“團結粉”,更是“致富粉”。

柳州螺螄粉是各族飲食文化交融互鑒的產物,承載著不同民族文化的記憶。螺螄粉的“基因”裡,既有侗族、苗族的“酸食”文化,也有壯族的“稻作”文化,還有柳州先民的“食螺”文化,更有現代的飲食文化,隨著柳州旅游產業興旺,螺螄粉的美味和文化傳承,受到全國乃至全世界人民的關注和喜愛。

竹筍、螺螄、木耳、豆角……一包淨重330克的袋裝螺螄粉,配料異常豐富。這些食材不少來自柳州各民族農戶。

“多年來,螺霸王堅持生產基地+公司+農戶(合作社)的生產合作模式,在魚峰區、柳城縣、三江侗族自治縣等多個民族地區打造原材料基地,輻射帶動500多戶農戶,基地吸納1000余人就業,深加工帶動800余人就業,戶均增加年收入3萬元以上,有效推進鄉村產業發展工程,帶動民族地區群眾共同致富。”廣西螺霸王食品科技有限公司董事長姚漢霖說。

這家少數民族員工佔比達83%的螺螄粉生產企業,多年來始終堅持以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為主線,主動參與民族地區鄉村振興,促進各族群眾共同團結致富。

“我們以螺螄粉為媒,對外弘揚民族美食文化,在企業內部吸納各民族員工成為一個大家庭,共同團結致富。”姚漢霖介紹,未來,螺霸王也會持續開放包容,團結各民族人士,不斷壯大螺螄粉這個民族產業。

一碗螺螄粉,成就大事業,飄香四面八方,致富千家萬戶,促進產業大發展,民族大團結。

在柳州,螺螄粉產業鏈帶動30多萬人就業。規模較大的螺螄粉原材料加工企業、合作社等有200多家,在民族地區建有68萬畝原材料種養殖基地,不同生產環節的各族群眾共享產業增值收益。2024年,柳州市螺螄粉全產業鏈銷售收入為759.6億元。

近年來在移動互聯網賦能下,螺螄粉帶動柳州當地上下游種植、養殖、電商、文旅等環節增收就業效果明顯,其現象級“出圈”使當地一批食品加工企業迅速崛起,以粉為媒“融”出鄉村振興新畫卷。

一個小社區,織密和諧幸福網

在三江侗族自治縣獨峒鎮裡盤村裡朝屯裡,吳益華作為第一個“移民”,2018年6月他響應政府號召,帶頭搬到南站社區易地搬遷安置點生活,而今日子越過越紅火。

“搬來社區后,生活可謂是發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化,這裡配套建設了黨群服務中心、中小學、幼兒園、衛生院、派出所、銀行、農貿市場等各種公共服務設施,無論是小孩的就學讀書,還是父母的看病就醫,家門口就能享受到非常好的資源條件。”這讓吳益華感到無比驕傲。

古宜鎮南站社區是廣西第三大、柳州最大的易地搬遷集中安置點,共安置搬遷群眾4606戶2萬余人,其中壯、瑤、苗、侗等民族群眾佔94.52%。

不同民族文化在南站社區交流融合,社區居民間難免有“小摩擦”。這時,南站社區的八角木樓,成了離不開的調解場所。

鼓樓是侗族群眾聚會議事的傳統會堂,按侗族習俗,村置一樓,樓置一鼓,凡有大事商議、起款約定,均會擊鼓為號,“款師”“寨佬”則是侗族村寨中熟悉村規、頗具威望的人。

“我們利用社區各族群眾喜歡在鼓樓議事的傳統,把矛盾糾紛調解室‘搬’到社區鼓樓裡。”負責南站社區片區的程村派出所民警楊柳介紹,該派出所把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融入工作全過程,將新時代“楓橋經驗”當地基層治理實際相結合,充分發揮“款”文化在群眾中的影響力,借助鼓樓“寨佬”“款師”和金牌調解員力量,化解矛盾糾紛。

“我們一直堅持以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為主線,以穩根基、穩治理、穩就學、穩就業、穩服務為工作方向,努力解決好居民的日常所盼,不斷增進社區各族群眾的歸屬感和幸福感。”南站社區管委會常務副主任石燕萍說。

目前,南站社區建有綜合服務、就業社保服務等9個便民服務中心,為搬遷群眾提供交往交流交融的社會環境,努力創造各族群眾共居、共學、共事、共樂的社會條件。

鄰裡和睦,守望相助﹔石榴花開,籽籽同心。

在推進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示范區建設的道路上,柳州積極走在前,在深度與廣度雙向並進的交往交流交融中,全市團結成“一塊堅硬的鋼鐵”,各民族共生共長、血脈相融,譜寫各民族共同團結奮斗、共同繁榮發展的“最美和聲”。(何寧 胡雲軼)

(責編:龐冠華、許藎文)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返回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