宜州區連續十九年桑蠶規模全國縣域第一
桑海“智”變
廣西嘉聯絲綢公司生產車間內,工人在自動化繅絲設備前操作。記者卿要林攝
蠶農銷售蠶繭。今年宜州區蠶農普遍豐收。記者卿要林攝
宜州劉三姐桑蠶繭絲綢文化展示中心展示的一系列桑蠶用具發明專利。記者卿要林攝
一望無際的桑園裡,智能監測設備精准地感知著每一株桑樹的生長狀況﹔半自動喂食蠶房內,控溫設備讓蠶寶寶始終處於最適宜的生長環境﹔現代化繅絲工廠裡,高速運轉的繅絲機奏響高效生產的樂章﹔在絲綢加工車間,紡織機在電腦程序的指揮下編織出精美的圖案……
被譽為“中國絲綢新都”的河池市宜州區,連續19年把桑蠶生產規模做到全國縣域第一,這背后,是宜州區不斷推動科技創新與傳統農業深入融合的智慧之變。
從田間到市場,從生產到消費,科技的觸角無處不在,塑造著桂西北這片綠色桑海嶄新的未來,以澎湃的活力書寫著傳統農業向現代農業華麗轉身的生動篇章。
1 政策扶持不斷做大規模
近年來,宜州區政府積極響應商務部“東桑西移”、科技富民的號召,依托超過39萬畝養蠶基地的得天獨厚條件,積極引導桑蠶產業向現代化、智能化方向發展。
“今年5月,我們發布《2024年宜州區農村綜合性改革試點試驗桑蠶項目實施方案》,在8個行政村、2個農業社區申報農村綜合性改革試點試驗,實施農業產業現代化發展機制試點和‘三帶三變’改革促進農民增收機制試點。”宜州區桑蠶循環經濟發展中心主任吳婉芳介紹。據了解,該方案經測算將投入自治區級財政資金、金融及社會資本共1450萬元,多方面探索“技改強桑、智慧養蠶”的增收機制。
在引導和推動桑蠶產業發展中,宜州區政府發揮了關鍵作用。一方面,該區加大政策扶持,出台了《關於加快桑蠶產業高質量發展的若干意見》等文件,對桑園建設、蠶種改良、技術創新等給予補貼和獎勵。另一方面,加強基礎設施建設,新建和改造了一批蠶種場、蠶繭收烘站和絲綢加工園區,完善了產業配套服務體系。
2023年以來,該區累計完成投資2100萬元,用於低產桑園改造、繭絲綢加工提升、桑枝食用菌生產、蠶蛹加工等項目﹔今年上半年,這些項目已完成總工程量的91.7%。今年前11個月,宜州區實施低產桑園改造9.84萬畝,同比去年增長10.3%。
2021年9月,宜州農業科技園區被認定為廣西農業科技園區。宜州區以“科技引領種桑養蠶繭絲綢加工全產業鏈高質量發展,打造中國絲綢新都”為主題,全力打造以桑蠶繭絲綢產業為主導產業的農業科技園區。同時,依托園區,積極組織開展桑蠶技術培訓和人才培養,累計培訓蠶農和技術人員1.2萬人次,為產業發展提供了堅實的科技人才支撐。
2023年,宜州區桑園面積達39.5萬畝,農民養蠶售繭收入50.83億元,人均養蠶收入1.3萬元。今年,宜州區桑蠶產業在科技創新引領下蓬勃發展,產業規模持續擴張,目前有桑園面積39.6萬畝,蠶繭產量約10.9萬噸,實現養蠶收入約56億元﹔養蠶農戶達8.5萬戶,佔該區農戶總數的80%以上,桑蠶生產規模有望連續20年位居全國縣域首位。
2 科技引領生產效率倍增
“農戶哪怕是培育一張蠶紙(1張約合2.5萬條幼蠶)也需要1名工人,而我們這裡,幾個人可以同時培育上百張蠶紙,效率提高幾十倍,可以為農戶縮短約1/3的養蠶時間。”宜州區北牙瑤族鄉紅語桑蠶養殖中心主任梁慧介紹。
這一變化,得益於新技術支撐起的小蠶共育標准化蠶房。
“過去養蠶全憑經驗,一年大約養5批,一批至少需要25天,但成繭率不高。現在,養蠶用上了高科技,把蠶從基地的小蠶共育室帶回來,10多天后就能吐絲結繭,一年大約可養十幾批,效率翻番。”北牙瑤族鄉拿網村養蠶戶藍宣威說。
走進廣西嘉聯絲綢股份有限公司寬敞明亮的車間內,自動化繅絲設備整齊排列,高速運轉。據工廠負責人介紹,這裡的自動化繅絲生產線,每組400緒(20台車)僅需4名擋車工,相較於過去立繅、半自動繅車間同等產量所需的工人數,人力精簡了50%—80%。設備的繅絲速度也令人驚嘆,每台車每分鐘可繅制生絲2800米,且生絲的平均纖度偏差率控制在0.95D以內,遠低於傳統工藝的1.20D偏差率,這使得生絲品質大幅提升,優質品率從過去的60%提高到了如今的95%。
“科技創新就是生產力。近年來,我們加大裝備技改更新力度,提升產能和效率,更注重自主創新成果轉化應用推動,帶動產業提質增效。”嘉聯公司行政總監袁毅介紹。該工廠通過科技創新升級改造后,年產生絲能力達700噸,產品遠銷世界各地,企業也先后獲得各種新型技術專利授權18項。
從上游的養蠶收繭到下游的繭絲綢加工,科技推動的新質生產力一步步筑牢宜州“中國絲綢新都”的地位。
3 產學研結合注入源源動力
12月14日,記者走進宜州城西的廣西林勝堂蠶具有限公司,這是一家專業從事智能化自動化蠶具研發、生產、銷售及服務於一體的蠶具高新技術企業。
“這是塑框木質方格蔟,和我們廠的自動上蔟機及快速摘繭機配合使用,相比人工操作,可提升至少20倍效率。”林勝堂研發部負責人覃寶俊帶著記者一邊參觀,一邊介紹企業研發的新產品。
據介紹,該公司和多所高校科研聯動,致力於為客戶提供現代化養蠶基地整體建設方案,實現一站式服務。目前該公司已研發出完備的適合全國各地使用的小蠶共育設備、大蠶自動化省力化養蠶設備、立體智能化養蠶設備。另外,利用自動化設備及飼養新模式、新技術,提高工作效率的同時還可從源頭提高蠶繭質量,品質由4A向5A—6A提升,成倍增加養殖戶收入。
推進種桑養蠶業機械化、智能化發展,給種桑養蠶業現代化插上科技的翅膀。科研創新,為桑蠶產業提質增效、高質量發展提供強有力動力。
近日,記者走進位於河池學院化學與生物工程學院內的廣西蠶桑生態學與智能化技術應用重點實驗室,研究員們正專注於新品種培育和新技術研發。
“我們實驗室博士就有25人,實驗室常年與多所高校和科研機構合作,開展一系列產學研聯合攻關項目。比如,制定蠶桑產業技術規程,引導農戶、企業生產管理規范化、標准化﹔蠶桑資源綜合利用,延伸產業鏈等等。這些科研成果在宜州桑蠶產區廣泛推廣應用,有力推動了產業升級。”研究院主任、李曉東博士告訴記者。
2021年9月,實驗室牽頭建設的“廣西桑蠶產業鏈高質量發展科技成果轉化中試研究基地”獲批第五批自治區科技成果轉化中試研究基地。目前,實驗室科研成果累累,多數已推廣應用,轉化為生產力。產學研合作這一引擎,為宜州區的桑蠶產業提質發展提供了源源不斷的動力。
據統計,近年來,宜州區創造發明了自動化上蔟、軌道省力化養蠶、自動取繭器等先進機具近70項,應用專利技術64項,小蠶共育、方格蔟營繭、鮮繭繅絲等先進技術推廣和使用率在全國領先。“智”變帶動宜州桑蠶繭絲綢產業一步步走上科技興產之路,不斷擦亮“宜州桑蠶繭”名片。(記者卿要林 通訊員陳良東、蒙園春 實習生呂思旭)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 評論
- 關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