紅花鎮:以工代賑“小項目” 鄉村振興“大作為”
![](/img/2020wbc/imgs/icon_type.png)
“這個項目工程建成后,將有效改善耕地灌溉面積4000多畝,惠及周邊群眾1萬多人。”11月6日,在鐘山縣紅花鎮5.95千米水渠建設和5座小型攔水壩項目施工現場,鎮黨委書記溫思源介紹了這個2024年以工代賑方式實施的民生項目情況。
為進一步鞏固拓展脫貧攻堅成果同鄉村振興有效銜接,紅花鎮按照“農村公益性基礎設施建設+勞務報酬發放+就業技能培訓+公益性崗位設置”的綜合賑濟模式,廣泛吸納脫貧人口、防止返貧監測對象、易地搬遷脫貧群眾等困難群體參與到以工代賑項目建設中。古樓村民鐘長貴是以工代賑項目建設中的一員,在項目實施之前,因年齡偏大無法外出務工,主要經濟收入來源於務農,自項目開工后,他一直在以工代賑項目上務工。“200元一天,現在已經賺到7000多元了,這個項目真好,既解決了我們村過去種田缺水的老大難,又能在家門口掙錢,還能夠照顧家裡。”談起在這裡務工,他十分滿意。
為確保民生項目順利落地實施,紅花鎮充分發揮各村黨支部鏈接資源和動員群眾的便利優勢,加大對“以工代賑”項目的推動力度,立足產業發展實際和村民就業需求,探索創新“工”的模式,不斷擴大“賑”的效果。通過組織開展“全覆蓋”摸底調查,精准標注人員類別、工種意向、技術基礎等內容,掌握村民專業技能,強化人崗匹配度,探索推廣“崗位設置+崗前技能培訓+勞動報酬發放”模式,進一步提升“以工代賑”社會化效果,推動項目施工建設安全有序。
在項目建設過程中,該鎮還堅持黨員和主管部門共同參與監督管理、群眾參與建設,讓“以工代賑”在基層擴就業、保民生、促經濟、穩預期的根本目的得以最大程度的落實落地。今年以來,鐘山縣紅花鎮實施“以工代賑”示范工程總投資達799萬元。項目工程優先吸納脫貧不穩定戶、易地搬遷戶、邊緣易致貧戶和其他農村低收入群體參與項目建設、獲取勞務報酬,勞務報酬將通過“一卡通”平台發放。整個項目工程預計將按月發放勞務報酬224.48萬元,參與務工的當地群眾人均增收約1.17萬元,用“以工代賑”的“小項目”,助力轄區群眾“多增收”,激發全面鄉村振興“大潛能”。(陳曉杰 莫淵敦)
來源:鐘山縣委宣傳部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 評論
- 關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