巴馬:構建基層社會治理新格局 為群眾幸福加碼
夕陽西下,在巴馬瑤族自治縣坡月村足拉屯,“新巴馬人”三三兩兩從住所出來,來到文化廣場或打球、或散步、或下棋,構成了一幅和諧的生活圖景。
“這裡風景美環境優,管理服務也越來越好,大家都很友善,我們住著也越來越舒心了。”在巴馬生活了8年的山東退休職工范榮說,目前,有來自山東、陝西、四川、遼寧等20多個省份不同民族的“新巴馬人”在足拉屯養生,與當地老百姓和諧相處。
近年來,巴馬全面推行“網格化”社會治理模式,落實“一村一輔警”“一村一法律顧問”“一村一法官”等機制,切實推進“三官一律”進網格開展工作,充分發揮政法力量在網格中的法治宣傳、隱患排查、矛盾化解等作用,推動網格治理法治化、政法服務基層化。
“我們把109個村(社區)劃分為225個網格,配備了225名網格員,實現所有網格全覆蓋。”巴馬瑤族自治縣黨委常委、政法委書記莫鋒介紹,目前,巴馬派出42名法官、26名檢察官、34名警官、14名律師下沉網格,定期開展法治宣傳教育、矛盾糾紛化解、提供法律服務等工作,織密織牢鄉村“法治網”。
近年來,巴馬豐富的康養文旅資源吸引了大量游客前來游玩和居住。每年有近10萬“候鳥人”在巴馬康養旅居,成了“新巴馬人”。
如何讓他們樂享和諧的巴馬康養生活?巴馬採取“干群聯動、力量聯結、平台聯通”的工作方法,在坡月景區建成全區首個康養景區法治服務驛站,通過微信群、熱線電話、進村入戶等方式採集信息,設置“候鳥人”反映訴求、咨詢事項的“議事廳”,在“前沿陣地”化解矛盾、消除隱患。
一年來,巴馬在康養核心區排查發現糾紛線索86條,“壽鄉義警”巡防發現並處置旅游矛盾糾紛126件﹔景區法治服務驛站各平台共接報矛盾糾紛58件,處置率達100%。
同時,整合力量專兼結合“聯手調”,創建“125”訴前調解工作團隊,即一庭(法庭)、兩所(派出所、司法所)、五會(旅游協會、消費者保護協會、村委會、“候鳥人”協會、“藍色紐帶”互助聯合會),並邀請各行業德高望重且有基層工作經驗的“銀發黨員”參與調解。2023年,共聯調化解矛盾糾紛18件。
“為更好地服務群眾,我們在推行網格治理的同時,探索‘網格化+信用體系+積分制’鄉村治理新模式,全面提升鄉村治理效能。”那桃鄉黨委副書記劉世豐介紹,該鄉在民安村石灣屯開展試點的基礎上,按照“服務為民、管理靠民、治理惠民”原則,構建“網格化+‘五位一體’農村信用體系+積分制”管理模式,形成“黨支部領導、多方參與、群眾自治”的農村網格化管理服務新格局,跑出鄉村治理“加速度”。
同時,將村級事務與村民利益緊密聯系起來,讓鄉村治理由“任務命令”轉為“激勵引導”,充分調動村民的積極性。截至今年6月底,石灣屯村民共捐贈5.6萬元參與村屯建設﹔積極參與“三清三拆”,共清理垃圾10余噸﹔屯內238戶群眾完成房屋外立面改造,人居環境得到改善。
莫鋒表示,巴馬政法系統將通過小網格治理體系建設,努力為壽鄉群眾提供優質的矛盾糾紛調處化解服務,實現“化於未發、止於未訴”,進一步提升了群眾的獲得感、幸福感和安全感。(潘劍 羅朝勇)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 評論
- 關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