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型文化節目《非遺裡的中國》廣西篇精彩播出

節目《非遺裡的中國》廣西篇在央視播出。
南寧酸嘢、馬山壯族三聲部民歌、武鳴府城紅糖制作技藝、南珠傳統養殖技藝、傳統瑤族蝴蝶歌……8月10日20時,由中央廣播電視總台與文化和旅游部聯合攝制的大型文化節目《非遺裡的中國》廣西篇精彩播出,全方位展示廣西多民族匯聚融合而形成的豐富多樣的非物質文化遺產。
五彩八桂,壯美廣西。廣西不僅自然資源豐富,更是多民族聚居區,多民族文化和藝術形式的匯聚融合,構成了廣西多彩的文化圖譜,也造就了這裡豐富多樣的非物質文化遺產。廣西擁有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70項、自治區級非物質文化遺產1115項,其中有3項列入聯合國教科文組織人類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作名錄。
劉三姐歌謠中我們耳熟能詳的經典唱段,隨著時光流轉會迸發出怎樣的新鮮活力?當晚的節目向觀眾展現了“歌仙”劉三姐的故鄉——宜州,八桂人民把生活的點滴、情感的波瀾……化作一句句在山水間回蕩的動人歌謠。歲月流轉,對山歌、趕歌圩、歌王打擂等民俗仍在這裡延續。
瑤族蝴蝶歌等傳統民歌因何變得年輕、時尚?在多元文化交融的今天,多民族民歌以更年輕、鮮活的表達,充分展現出多民族的音樂文化魅力。
有“水果王國”美譽的廣西究竟藏著多少驚喜?芒果酸、楊桃酸、李果酸……酸嘢成為廣西的亮麗名片。南寧酸嘢品種多樣、做法齊全、滋味甚好,是廣西酸嘢界“扛把子”。當晚的節目中展示了南寧酸嘢,玻璃罐中泡著令人垂涎欲滴的桃子、李子、菠蘿、楊桃、木瓜、芒果……
對廣西人來說,寧可三日無米,不可一日無粉。廣西人的一天,是從一碗米粉開始,每座城市都有一碗屬於自己的米粉。柳州螺螄粉、桂林米粉、南寧老友粉、北海海鮮粉……當晚的節目展示了南寧生榨米粉的制作技藝。生榨米粉是壯族特色美食,經過發酵后,會有微微的酸味。
甘蔗變成紅糖需要經歷什麼?選材、榨汁、打泡、趕水、搖飄……當晚的節目展示了武鳴府城紅糖制作技藝。該技藝在代代相傳中形成了獨特的制作工序,18道古法技藝純手工制作,造就了一顆顆紅糖的醇厚香甜。從匠心傳承的古法紅糖,到醫用的“注射級蔗糖”——“疫苗糖”,歷經了“甜蜜革新”才化身為新科技。“疫苗糖”的過濾、沉澱澄清、熬制蒸餾等步驟,都與紅糖制作技藝這項非遺技藝一脈相承。
在廣西民族村的非遺街區,還可以趕一場圩,領略各民族風土人情,體驗多元飲食文化的彼此交融。(記者 趙金玲 實習生 黃思舒)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 評論
- 關注